杨东萍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 邮编:363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只有在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下,才能促使学生的文学思维得到拓展、阅读能力得到提高、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充分结合小学语文阅读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思考并分析阅读材料,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优化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在认知与理解方面的能力尚未成熟,而且在此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理,如果遇到充满趣味性的文学读物,就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阅读作为学生获取文学知识、拓展文学视野的有效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借助充满趣味性的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指导活动时,仍旧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对此进行认真分析并解决,才能做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对策和建议。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模式守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会将自己作为整个授课过程的中心和主体,忽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引导和发挥。面对性格活泼、思维跳跃性的小学生而言,部分语文教师通常采用“统一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进行教学,因此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开展阅读教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感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会采用单一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便对文章的字词、语句和段落进行讲解,将教学重点放在文章中心思想和主旨上,并没有结合学生的真实体验和真情实感,因此无法引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兴趣的带动下可以帮助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欲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从兴趣激发入手,帮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感受快乐,体会到文章的精彩,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古代神话故事,那么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向学生推荐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如《神农尝百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在充满神奇和幻想的文学故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代神话故事的精彩内容,进而逐渐产生了较为浓厚的阅读兴趣。
2.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并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式,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文学视野,则需要借助课外阅读活动,来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比如,每周固定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分享课,学生可以将自己本周阅读书目带到学校,与同伴传阅交流,在阅读之后,可以与同学组织讨论和主题分析,从而实现阅读思维的有效拓展。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这节课时,本篇文章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就可以以此作为主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鲁迅先生的《故乡》小说进行阅读,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从而不断提升阅读的能力。
3.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为了有效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通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和策略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略读、精读,从而准确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所谓略读,就是在阅读文章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将其中的优美语句和段落摘抄下来,并总结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而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利用较长时间深入理解文章,并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深度分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解读,在反复推敲文章用词和短语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表达技巧。阅读的方法不仅存在于上述两种模式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结构,采用灵活多变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进而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小学教育阶段,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读物,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内涵,才能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和文学阅读能力,最终实现文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郁琦.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5):10-11.
[2]梁华萍.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