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电子琴课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段 蓉
[导读] 音乐课上的“实践性”在于设计学生亲自参与思考的问题
        段蓉
        深圳龙岗区李博名师工作室   
        音乐课上的“实践性”在于设计学生亲自参与思考的问题,合理规划学生参与的活动,提炼学生实践中的总结。新课标中也多处提到“实践性”这一内容。我认为,首先,要有参与实践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其次,要有实践探究的意识,就是学生的自我表现。第三,要有实践引出的意境,就是学生的学以致用。其实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导入”、“感受与表现”、“小结与拓展”三个环节,就是我们的音乐教育要给予学生的最珍贵的东西,刚好,这些在器乐教学课堂上都能有所体现。器乐进课堂一直以来都是音乐教师很关注的话题,它独特的优势大家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难度也众所周知。乐器不能太复杂,教学方法不能太枯燥,因此,器乐进课堂对音乐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随着器乐进课堂的普遍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在器乐课上通过学习兴趣,激发自我表现,体验成功,以下就是我多年来以“导入”、“感受与表现”、“小结与拓展”、“积极评价”为教学模式,在小学电子琴教学上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关于导入:深入人心的导入,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的意义在于营造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重难点。常用的方式有很多:声势活动、猜谜语、设计问题、观察实物等等,但是只有颇花心思的导入才最吸引学生。
课例1
        小学美术课的课堂:画书包,老师刚把图片呈现出来,孩子们就忍不住要动手画了,然而在老师的阻止下不得已耐着性子继续听,当讲到如何构图时,有个别悄悄画上了,等老师一声令下“开始画”,伴随着稀里哗啦的声响所有学生马上就落笔了。是学生学得快还是老师示范的好?其实书包光看实物还是挺复杂的,如果脱离老师的讲解与示范,不容易画好,可学生为啥不管会与不会就急于落笔呢?原因只有一点:他觉得他可以画出来,这就是我们说的自信,接下来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只想画不愿听。
        其实,如果老师把书包拿在手上先让学生观察,也许就没人抢着动笔了。所以,器乐课要做到有效导入,一定要先让学生静静地观察乐器构造,了解它的特点,同时亮出学生喜欢之处。电子琴第一堂课的导入要有特色,要让学生拿得到,够得着,因为它关乎下一次课是否能继续。
课例2
        教学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奇妙的大家伙---电子琴!说它奇妙是因为它的肚子里装有太多的声音,不信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的示范琴悬挂于黑板上,便于学生直观)
        教师用电子琴模仿出各种音响让学生猜是什么。
        生:京剧里的声音,救护车,鼓声,人声,枪炮声,雨声。(学生很开心)
        师:再来听听各种节奏,你觉得这条节奏适合做什么?
        生:慢走,快走,跑,跳,跳广场舞等等。
        师:现在请几个同学上来把“12345671”七个音符贴在我的电子琴上,看谁贴得又快又准确!(分三个音区贴,这个方法连续使用几节课后,学生就基本熟悉各个音符在键盘上的位置了)
        有基础的学生帮助零基础的学生。
        器乐课,尤其是电子琴课,还没开始学生就怕了,所以一定要简谱教学,降低难度,不要急于弹奏歌曲,先让他们好好玩。
二、关于感受与表现:让学生获得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深入研究、自我表现等一系列的体验。
        我们的课堂上,只要学生能顺利完成音乐技能的学习,老师们都是很兴奋的:一来自身有成就感,二来学生也拥有了音乐体验。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为。学生在掌握了拍号、音符、音乐记号等乐理知识,并不意味着音乐能力就提高了,事实上,他们可能仍然存在节拍不稳,音高不准,时值不对......小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建设应立足于人的发展,我们应通过开展音乐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接触、感受音乐,并学会探究和自我表现。
课例3
        课堂观察:学习歌曲《粉刷匠》三年级301班、302班



        《粉刷匠》是一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学生也非常熟悉,课前,担心歌曲不受欢迎,就对歌曲进行了改编。我在两个班进行教学观察,发现学生的感受和表达截然不同。一班的学生能自信演唱歌曲,并伴以律动,两个声部唱出的效果也不错,教师的关注也仅到此为止,学生的音乐感知仅仅停留在音乐的表层,没有了老师的引导和设计,他们不会也想不到要去深入学习。二班学生通过弹奏关注到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和学过的乐理知识在音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又发现曾经的错处,同时责任心增强,最终意识到聆听的重要性,产生自主学习的想法。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反思,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了合作的体验,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朗读,基本以动口为主,包括我们现在的音乐课上,动手动脑的机会都不多,但是一起合奏就不一样了,整节课要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动眼,忙的不亦乐乎,但乐此不疲。
        反观我们的音乐课堂,至少一半以上的学生唱会跳会却不愿急于表现,非要“千呼万唤始出来”,即使一起展示了也差强人意。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没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没有责任感,有的只是无意识及“拼凑”式的合作。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没啥感觉”!
三、关于小结与拓展:让学生的知识积累在音乐课或生活中学以致用,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小结就是对整堂课进行一个梳理。学生通过小结,加深对本堂课上知识点或技巧的印象,教师通过小结,回顾教学环节,同时记下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走神的数量,课后分析原因。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是普及,教师就要积极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不同于唱歌,单手弹奏歌曲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到了拓展这一环节,我们完全能看到器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创造能力、音乐表现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必须强调音乐体验的重要性。要在课上开展主动聆听、对比欣赏、综合实践、积极评价等丰富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不知不觉中积累各种经验,才能形成创作的意识和构想,开始有意义有意境的拓展。
        以下是我通过课堂小结发现问题,课后分析问题,下节课解决问题总结出来的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和拓展。
        《趣味电子琴》教学片段:
        1.老师敲出节奏,学生在琴上找出自己满意的音响回应。
        2.换音色演奏,感受有差异的音色效果,获得不同的音乐感觉。
        3.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奏,或者小组合奏,体验演奏上的快感。
        4.请学生轮流做指挥,体验指挥与演奏的不同之处。
        5.老师演唱,学生体验为老师弹伴奏,分组总结要求。
 四、关于积极评价:要兼具鼓励、开放、包容及有度。
      评价是器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积极演奏与拓展的有效促进。演奏中的快感,合作中的认可,成功时的喜悦,都是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一股动力。在我校的电子琴教学中,我们采用大众点评来作为主要评价方式。
1.学生现场演奏,全体音乐老师给出评价。
2.班级与班级之间互听互评。
3.拍成视频分享给家长,家长给出评价。
4.邀请本班班主任看现场,并给出评价。
        大众点评的方式学生比较喜欢,同时也有一定压力,不难看出,他们对大家的评价既期待又紧张,这是个好现象,说明他们还是很在意的。通过多次尝试,我们发现学生最在意班主任和家长对他们的评价。电子琴课作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是零基础,教与学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教师与家长都应以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为基准来进行评价与引导,要以开放包容的心理去品鉴学生的“作品”。
        在小学生电子琴教学中,“导入”、“感受与表现”、“小结与拓展”、“积极评价”这样的的教学模式,无一不是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和感受,教师的体验永远无法替代学生的体验。以实践为本,以学生为本,音乐教师应好好利用器乐进课堂这一优势,理解教学相长的重要性,主动探索,创新教学,以积极地态度去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