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9期   作者:高亚运
[导读] 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中的内容,
        高亚运
        深圳市龙岗区李博名师工作室
        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中的内容,教材意图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小调体裁。《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民歌,为一段体,结构以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音域有一个八度,采用的中国传统音乐中“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歌词中运用了衬词,旋律运用拖腔,表现了对自己家乡--沂蒙山的热爱。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听唱与模仿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能否真正体会沂蒙山小调的特点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好音乐审美教育的“导游”,通过视、听、唱、演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自豪感,加深对音乐理解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表达对自然风光和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增强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模仿、探究等学习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感受歌曲《沂蒙山小调》中衬词、拖腔、方言、装饰音对音乐表现的作用。
3、知识与能力:能用连贯优美婉转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初步了解“鱼咬尾”创作手法和一段体结构。
教学准备:音乐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中歌词及演唱的特点,学会用婉转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感知音乐的连绵起伏的旋律,学习并会运用歌曲中“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教师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龙船调》,当唱到歌曲“妹娃子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学生回答“是我来推你嘛!”唱完歌曲提出问题:歌曲的体裁是什么?因势利导,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民歌”。
【设计意图:根据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基本理念,通过和学生共同演唱《龙船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初步体验民歌真假声演唱的方法,从而引入“民歌”的概念,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学唱歌曲:
(1)给学生介绍今天学习的这首民歌比《龙船调》更有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最具代表的民歌之一。并用微课视频的形式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初次聆听歌曲,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知道《沂蒙山小调》不是一首一般的歌曲,它是一类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情怀的抒发。
(2)学生聆听教师范唱,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歌曲的歌词和演唱有什么特点。通过聆听,学生体会旋律中的“拖腔”所带来的悠扬高远的韵味以及歌词中“衬词”对歌曲具有渲染气氛,活跃情绪作用。随后,学生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通过演唱,体会歌曲“拖腔”和“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3)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中北方儿化音“谷子儿、草底儿”等发音所带来的地域特色。通过教师对比性演唱,体会歌曲中滑音带来的韵味。随后跟伴奏演唱第二段歌词,感受方言和滑音所带来的作用。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感受《沂蒙山小调》的民歌韵味,就要让学生深入歌曲中,体会歌曲衬词、拖腔、方言以及滑音在歌曲中的作用,民歌是口口相传的,学生通过模仿,演唱,表现,进而感受歌曲中的韵味。】
(4)体验3/4、4/4变拍子的节拍韵律特点。教师一边范唱旋律,一边拍打节拍,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拍打动作的变化,感受歌曲节拍的变化,教师在此基础上讲解什么是“变化拍子”。
(5)演唱旋律划旋律线。教师和学生边唱旋律边唱划旋律线,通过划旋律线,体验乐句句头跳进,句尾级进的特点,同时感受旋律连绵起伏、犹如沂蒙山的特点。
(6)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在旋律线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句尾音和句头音相同的关系,并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初步掌握“鱼咬尾”的定义,并了解歌曲为起、承、转、合的“一段体”结构。
  【设计意图:《沂蒙山小调》的韵味不仅表现在其歌词及演唱上,同时体现在其旋律中,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拍打动作变化体会歌曲中变拍子的节拍韵律特点;通过划旋律线体会歌曲旋律的走向;通过演唱旋律和微课教学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旋律的特点。】
(7)总结《沂蒙山小调》的歌词、演唱、创作手法、节拍、结构等要素的特点。
(8)完整演唱歌曲。(启发学生感受歌曲不仅具有小调委婉的,抒情的风格特征,也具有山歌旋律舒展,情感奔放的风格特征,其题材也就有双重性。)
(9)拓展延伸。聆听山东歌手范丞丞演唱《沂蒙山小调》,体会歌曲中的时尚、现代气息。感受民歌新唱的特点。
【设计意图:依据“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的课程基本理念,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歌手范丞丞的歌声中体会民歌新唱的韵味,激起学生更喜欢演唱《沂蒙山小调》。】
(10)寄语,下课。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每个同学都是文化传播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关注我们的民族音乐,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歌。


         点评:高老师的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新颖,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她教态自如,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己良好的专业水准。她在课上通过分析歌词和旋律引导学生各种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作用,通过演唱让学生体会沂蒙山小调的韵味。建议在学唱环节多一些如师生接龙,生生接龙的演唱方式,旨在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让学生把歌曲中的衬词、拖腔、儿化音以及滑音等要素唱得更好,更有韵味,可以在黑板上板书板书要素,这样学生在学唱时就一目了然,同时加深他们对歌曲的理解。总体来说,高老师的这一节课是很成功的,希望在每个环节做得更扎实。

         教学反思:本节课基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基本理念,我在课堂中无时不刻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通过师生对唱、微课介绍创作背景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课程基本理念,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感受、欣赏、表现,体会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在拓展环节让学生聆听不同风格的《沂蒙山小调》,体验音乐的多样性。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教学过程,还是有不够完美的地方,还是过多留于形式,没有把它做到精致,学生能把衬词、拖腔、儿化音、方言表现出来,但是还是没把它唱好,没有唱出韵味儿。在学唱环节应多一些形式演唱,如生生接龙、师生接龙、独唱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歌曲唱得更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