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2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7期   作者: 钟婷婷
[导读] 小学语文情境课程能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钟婷婷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玉林小学校    
        摘 要:小学语文情境课程能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与学生活动较为一致的课程形式。实施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小学语文情景课程的落实仍差强人意,本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就课程情景优化进行分析,旨在有效挖掘课程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课程;信息技术;方法
        1.小学语文情境课程简介
        1.1学生的核心地位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占据着教学的主体位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长久以往师生之间不仅存在距离感,还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小学语文情境课程则让学生回归到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课程能够巧妙的调整教材与师本位思想。
        1.2课程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连接
        课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也是学生与课程之间存在“断层”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很多学生对课程失去学习兴趣。情境课程则能将教学的系统性与审美的愉悦性、教学的操作性融为一体。借助特定的氛围渲染出对应的情绪场景,通过有效的优化与课程范式产生交相辉映的作用。设定教学情境,必须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并将知识融于情境之中。通常,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课程会存在较大差距,此时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将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关联起来,增加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1.3学生的参与性
        情境课程五原则(主动性原则、美感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之首就是主动性,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并学会在实践中进行新的创造。学生借助情景去领悟课程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全面发展。
        1.4知识与精神的同步发展
        语文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思、美,将内隐课程和外显课程融为一体。借助外显课程相关知识与内隐课程的情感、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由此可知,实施情境课程是以情境为主干,学生们由此能够有效释放个人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索之中,进而促进学生情思的健康发展。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储备较少,很难从深层次上去理解教材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注重精神与知识的同步发展。
        2改进小学语文情境课程的对策分析
        2.1借助信息手段创设情境课程
        (1)用信息技术还原学生亲历情境
        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度。借助生活与自然环境,教师可有效还原小学生的亲身经历,借助特定情境增加学生的共鸣。但受时空条件限制,学生很难亲身经历。此时,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可跨越时空还原自然环境、生活场景,强化学生的情景体验。


        (2)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课程中很多知识对小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四川的学生对于大海、冰凌、大漠、草原甚为陌生。学生们仅从电视等视频资料上有初步认知,此时借助特定技术营造相应的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学会带着问题去审视思考。
        (3)用信息技术创设对比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同类项”知识较多(如:同一作者、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等)。这些知识零散分布在不同阶段的教材中。如何跨越不同学年,将这些“同类项”放到一起,分析内容形近而实异或形异而实近,并由此形成理性的认知。此时,能凸显信息技术的作用,有助于展示不同课文、便于学生辩异,并从深层次理解相关知识。
        (4)用信息技术创设应用情境
        知识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创设相应的应用情境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机会,还有助于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思考特定知识的能力。
        2.2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创设情境能力
        (1)深入浅出表现课程的能力
        教师应善于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深刻理解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浅显的方式将知识展示给学生,同时辅以对应的情境让学生收获知识。为此,教师应从培养个人综合素养开始,不断提升个人的情境创设能力。
        (2)把握学生的能力
        作为情境的设计者,教师应让体验者(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美妙之处,并深深的“爱”上情景模式。为此,教师设计情境时应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所在、“需求”特点。这样才能“生产”出学生喜欢的课程情境,从而与学生的认知相契合。
        (3)换位思考的能力
        由于年龄、角色的不同,造成师生之间存在巨大的思维差距。由此创设的情境也必然与学生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为此,教师应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基于小学生的视角去设计、评判情境创设的优劣。
        2.3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1)重新认知学习内涵
        “教学”的本质是“教”服务于“学”。在外界推动下,学习个体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知识的积累与应用,进而增加学生的体验,学会探索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应重新审视“学习”,由此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对教与学关系的客观认识
        教师教学能力的出色与否仅仅代表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无法从根本上替代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成绩的高低最终决定于学生自己,由此看,教师只是“助燃剂”。但传统教学中,教师多将个人对学生的影响来评判自己的教学地位。为此,教师应有清醒认识,明确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做好教育教学的领路人。
        总之,小学语文情境课程的实施,必须基于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学生的视角创设出适宜的情境课程,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