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莲红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职业中学 四川 恩阳 636063)
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陶冶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美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要求,也是各种学科和课程的共同使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关键词:中职语文;美育;重要性
端正中职学生对美的观念,是搞好语文美育教学的前提。这是因为社会上对美的观念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认识,在这些观念中,正确的观念肯定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但错误的观念也同样会影响到学生,加之中职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往往缺乏正确识别事物的能力,极容易曲解美丑,甚至把美丑颠倒,这就成为需要端正学生美的观念的重要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开展审美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呢?
一、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
“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
“美读”时,要用普通话,读音要抑扬顿挫,语调要有变化,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如此朗读,自然会感受文章的美感。
二、带领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做“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面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
三、指点学生“悟神”,强调美育的愉悦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这种愉悦感是一种自由的舒畅的感受。《明湖居听书》写作者听到王小玉演唱的感受:“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真切地写到了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会得到特殊的愉悦与畅快。
美育不像其他教育那样带有规范性、强制性和压迫感,而是让人无拘无束、自觉自愿,出于对美的渴望和向往,带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要,不参杂个人的功利目的,完全摆脱了物质欲念的追求,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主体欣赏、观察审美对象带有明显的自由性,人在这种自由中收获美的愉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叶圣陶语),让学生自力品文,“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得到美的欣赏,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从心里头说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不至于跟着别人‘说长道短’”。审美的愉悦性能够增加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因此要充分运用这一特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促进学生“发展”,明确美育的功利性
鲁迅说:“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底分析而被发现……美底享乐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那是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这段话辩证地分析了审美活动中自由与功利的关系。世界上凡是美的事物,对人类总是有益、有利、有用的,这种明显的功利性制约着美育的功利性。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单是为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是要遵循《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它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规律、表现方法等,形成合乎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读、写、听、说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确定美育的目的任务;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确定美育的重点;按照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实施方法;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读文、作文、做人,学知识、求发展、明人生,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五、教学“相机诱发”,注重美育的渗透性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必须“相机诱发”,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切实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美”的氛围里,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地遨游,美神叫他们顿悟、开窍;寓德于潜,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他们“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柏拉图语)。教师寓思想教育于课文的学习之中,寓情感陶冶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知、情、意、行熔于一炉,使学生在精神品质、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语文教学能够实施美育,这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美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闪光生辉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既能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徐赛妃.语文教学应注重审美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2).
[2]胡永慧.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教资料 ,201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