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之道

发表时间:202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7期   作者: 陈晓斌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陈晓斌
        福建省龙海市市直机关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可见家园共育的重要性。那么怎么实现良好的家园共育呢?本文拟结合实例,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了解不同类型的家长,是沟通工作的前提;把握谈话的技巧,是沟通工作的基础;巧用有效的方法,是沟通工作的艺术;运用多种的渠道,是沟通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家长  幼儿教师  沟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应认识到这一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但是只有幼儿园或者是家庭任何一方的努力,这个目标都是难以实现的。幼儿园与家庭双方都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那么离孩子健康全面发展这个目标就不远了。
        我们认识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那么怎么实现良好的家园共育呢?特别作为新教师在家园沟通工作中会常常会遇到困难。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思考跟大家交流下。
        一、了解不同类型的家长,是沟通工作的前提
        幼儿园的孩子可能会得到不同家庭成员的照顾,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等等。不同的角色他们的教育理念、方法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与他们沟通时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提高沟通的效率。
        (一)与妈妈的沟通
        当代的妈妈学历普遍较高,自学能力强,对子女的教育颇为重视。她们会通过书籍、电视媒介等不同的途径获取育儿知识,思维较为开阔。教师与新时代的妈妈要建立起平等的沟通关系,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她们已有的观念与经验。同时用自己系统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去影响指导年轻妈妈的育儿行为。之前我们班有位妈妈是研究生,对教育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发展孩子的个性。当然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孩子在幼儿园就出现了一些状况,如小朋友在上集中活动,她还沉浸在区域活动中。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仔细观察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然后把这些情况反馈给这位妈妈,让她对孩子的表现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作为社会中的人社会性教育的意义。果然在家园配合下,孩子融入了集体中。
        (二)与爸爸的沟通
        妈妈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爸爸则不同。由于观念及工作性质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爸爸群体。有的爸爸忙于工作,觉得只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就尽到了自己的义务。针对这类型爸爸,教师就要让他们认识自己参与教育的意义。由于男女性格方面的不同,爸爸身上有很多妈妈不具备的优点,如爸爸较爱运动、探索、冒险。爸爸陪伴孩子,会让孩子的性格更开朗、热情,身体素质也会比较好。这类爸爸要经常接送孩子,陪孩子参加各类活动,发挥父亲的榜样作用。
        还有一类爸爸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对孩子要严厉,特别是当孩子犯错误时,严厉的言行可以阻止他们错误的行为。其实孩子停止他们错误的行为很可能是惧怕遭到父亲的批评,甚至是打骂。孩子错误的行为停止了,但是养成了更多不良的习惯,如逃避、看眼色行事甚至是撒谎,而且从父亲身上模仿了这些行为模式用于日后与他人交往。教师要帮助这类爸爸转变观念,重塑父亲的形象。如用语言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经常抚摸、拥抱孩子,陪孩子一起玩,让孩子从心底里重新认识接纳自己。
        (三)与祖辈家长的沟通
        很多爸爸妈妈都有自己的工作,祖辈家长帮忙照看孩子给他们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为家庭节省了开支,让爸爸妈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对孩子精心照顾,让孩子得到爱的港湾。然而祖辈家长照顾孩子有利也有弊。由于隔代亲,祖辈家长对孩子容易溺爱,包办代替多,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

我们班就有一个孩子,由于父母上班忙,平时没有时间照顾他,多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什么都说不会。教师要让祖辈家长明白孩子自己动手的重要性,即自己动手穿衣、穿鞋、吃饭、整理玩具等动作,可以锻炼孩子手部肌肉,从而使大脑获得更好的发展。相信祖辈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会很愿意放手的。教师不仅要让祖辈们明白道理,还要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二、巧用有效的方法,是沟通工作的艺术
        大多数的家长是明理的,但是出现不好沟通家长的概率还是有的。虽然这只是个别的家长,却可能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困扰。然而尽管如此,教师还是要面对这些难题。掌握一定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才能运筹帷幄。
        (一)与偏执型的家长沟通
        我刚参加工作时,我们班有一位家长很希望她女儿在幼儿园能得到教师的重视,她也引起了园长的注意。有一次六一节活动时,她女儿在班级有一个节目,园长还特意给她留了一个主持人的角色,虽然主持的镜头很少。当时我很纳闷,她女儿性格并不大方,为什么会选她当主持人。现在想想原来是这位妈妈的性格比较偏执,仅靠沟通很难改变这位家长的想法。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发生不愉快。园长用这样的方式即化解了可能发生的不愉快,又让孩子得到锻炼,两全其美。
        (二)与敷衍型的家长沟通
        我们班有个孩子比较调皮,而家长似乎对这些“无所谓”。教师跟他反应孩子的情况时,他态度会很诚恳,批评自己的孩子,跟教师不好意思。然而好像很忙的样子,一直会催促孩子赶快回家。孩子不良的习惯也从来没有改过。我想长期这样也不是办法。我仔细观察了这个孩子,发现他有一点进步了或一些好的行为就及时表扬他,放学后当着孩子的面也跟他爸爸说了孩子的进步。几次下来,孩子真的进步了。之前爸爸的敷衍也许是觉得对自己的孩子在园的表现也无可奈何,或者觉得这也没什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发现问题后就要及时调整策略,不适合当着孩子的面长期告状,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当着家长的面把优点扩大,让孩子、家长对自己有信心。而私底下也要让家长明白作为社会中的人培养孩子好的规则行为是很重要的,并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三、运用多种的渠道,是沟通工作的策略
        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渠道与家长沟通,每种渠道的沟通方式不同,功能也不同,都有它独特的价值。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最适宜、高效的沟通。
        (一)家访
        现在虽然通讯很方便,但是新生家访也是不可替代的。新生家访可以让教师对孩子的家庭氛围,孩子的自理能力、性格特征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家长、孩子也可以提前对教师有个了解,增进双方的感情,消除孩子入园的恐惧感。
        (二)接送孩子时的短暂交流
        在平常工作中,教师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短暂时间,在活动室或走廊里根据孩子的情况跟家长做一个简单及时的交流。
        (三)电话、网络沟通
        针对一些需要及时交流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打电话或利用QQ、微信进行交流。
        (四)环境互动
        家园联系栏可以定期展示一些家教文章、安全知识、健康饮食、周活动计划、班级最新资讯等内容,为家长了解班级近况提供平台。班级的主题进展墙、区域及墙面也是一个很好的环境互动。
        总之,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需要教师的努力与机智。教师首先要了解与幼儿接触的不同类型的家长;其次在交流时要把握一些谈话的技巧;第三,当遇到一些较难沟通的家长时,要巧用有效的方法;最后,要根据沟通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晏红.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