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齐玥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上,要求教师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齐玥
        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实验小学  43007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上,要求教师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时刻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课堂教学。本文通过对学生认知倾向、多元化解题思维、课堂反思教学等方面的阐述,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认知差异化进行分析,希望能为读者产生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认知差异

        引言: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在进行知识的学习时,对知识的吸取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差异,根据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行分析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特性,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认知倾向分析
        为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课堂情境,根据学生的反应将学生大致进行分类,以保证学生学习认知较为统一,规范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克与千克》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多次进行教学方式的转换,以此确定学生的认知倾向,规范教学。首先,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物品,如,棉花和秤砣,在同等重量下体积不同,给学生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不同。第一种教学设计为,教师在课程开始时,通过语言进行形容,1000g棉花与1kg秤砣同等重量,可以判断哪些学生属于听觉倾向学生。其次,在课程中途播放PPT,通过图片、视频进行再次教学,寻找其中的视觉倾向学生。最后,在课程结束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棉花与秤砣取出,由学生上前进行重量感知,通过实践操作找出动觉倾向的学生。为保证分析的正确性,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再次进行问题提问,并且组织学生对自己了解内容的方式,通过纸条的方式记录,教师对其进行查看,判断学生具体属于哪类认知倾向,从而进行教学设计,保证课堂学习成果[1]。
二、多元教学思维
        在进行教学时,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但往往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在课程中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课堂状态及时改变教学思维,多元化的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时,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对各类认知倾向学生综合性的进行教学,将各类教学方式在课堂中集中展示,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思维,减少学生对课程认知存在的差异。首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需要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并且能通过画纸画出相应的图形。教师在教学时,要使学生在课程中能汲取足够的知识,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长方体与正方体自我介绍的小动画,使全体学生都能对课程内容有大致印象。其次,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游戏。

教师为每名学生发放长方形与正方形模型,教师对学生发布指令如,“正方形!长方形”,通过不停地口令输出,并进行口令变换,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图形。最后,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平衡所有学生的学习倾向,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
三、课堂反思教学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学生课堂积极性下降的情况,教师应在课后进行课堂反思,及时检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自己的教学手段怀揣质疑的进行思考,及时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打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首先,在进行《鸡兔同笼》教学时,若发现教学效果并未达到想象程度,教师要对自己进行反思,通过换位思考,及时查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变。其次,在发现单纯的反思无法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堂调查。在课堂中,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组说明教师在本节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的难点。教师通过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手段改造,塑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发现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综合化的教学手段。
四、多感官教学
(一)视觉
        在教学过程中,为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可采用视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当前教材的趣味优势,通过搭配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知识引导。例如:在进行《倍的认识》教学时,为通过视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更为轻易的掌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首先,在进行教学时充分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符合课程的小动画,通过动画人物不停地运动,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正确了解课堂知识。其次,组织学习进行游戏比拼,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两两进行对决,在多媒体设备玩“2048”,通过不停地加倍,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培养学生快速计算的能力。最后,教师要选择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并由该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其余学生设计课后作业,保证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并且可以熟练运用。在进行多感官教学设计时,通过视觉反馈,能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减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体验
学生的学习效果,极大程度都是由于兴趣引发的。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测量》教学时,为培养学生对毫米、厘米、分米、米的认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从而对之后的习题有正确的判断。首先,组织学生对书桌、课本进行测量,对物体大小有正确认知。其次,为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认知更加深刻,事先准备卷尺,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操场、篮球场、教学楼宽度进行测量,深化课程学习。最后,对学生设置相关问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融合度,通过实践,增加学生的课程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
结论:综上所述,遵循学生认知差异,进行教学方式设置,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学生的反应,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在进行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打造适合全体学生的万能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常良.有效制造"冲突点"点燃思维"导火索"——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2020,000(053):21-22.
[2]张茜.关于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与教学指导方式分析[J].天津教育,2020,000(002):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