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朱呈美
[导读] 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对于文本分析来加深学生对于理解的深度

        朱呈美
        高唐县第四实验小学 252800
        摘要: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对于文本分析来加深学生对于理解的深度,也要通过朗读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对于文章的独特理解。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朗读的教学手段虽然被语文教师广泛应用,但由于目的不明确,情感不丰富等具体的问题朗读教学呈现出了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解决方法以及实践策略的探究,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应对策略;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指的是对于文章的准确阅读同时也要通过对于文章的大声朗读与情感投入来完成朗读过程中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朗读训练时由于朗读技巧的忽视,朗读示范的不具体,学生对于文本的朗读并不能有效的提高语文文本的学习质量。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阻碍学生朗读效果的实际问题,朗读教学的开展要通过对于现存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来保障朗读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对于文本的朗读活动,但由于朗读目的的不明确,学生情感的不到位以及朗读形式的单一,当前朗读教学法的应用仍然表现出了效果不佳的实际问题,。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的目的不明确问题指的是教师虽然引导学生开展了对于文本的朗读,但并没有充分重视朗读教学法在文本阅读中的应用。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要求只集中在文本的大声阅读而忽视了情感的激发,形式化的阅读难以使学生切实通过对于文本的朗读而获得阅读能力的发展。
        在当前小学语文朗读阅读中,较为常见的是对文本的机械化朗读。在学生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缺乏情感的朗读状态使得学生难以对于文章的深层次情感进行把握。朗读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但在形式化的朗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维难以通过朗读的学习方式得到训练。
        最后在朗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所应用的单一朗读模式也影响着该种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小学生在其成长以及学习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好奇心重,思维活跃的发展特点,而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通过对于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部分教师应用朗读教学法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并不重视对于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师示范,学生自主朗读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很难加入情感的投入,学生对于朗读学习的不积极也影响着朗读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朗读教学质量的实践策略
        在朗读教学开展过程中,朗读教学法的应用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语文课堂的组织效果。面对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单一目的不明确,情感不投入的具体问题,朗读教学实践的开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具体的措施来改善教学现状。
        (一)问题引导,明确目的
        教师在应用朗读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明确朗读的目的与朗读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通过对于文本的大声朗读而获得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要求学生开展文本朗读时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于所读的文本开展主动的思考。在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本朗读的过程中,朗读中思维的运转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于文本的大声朗读而获得较为实际性的阅读收获。
        朗读教学法在不同的学习实际有着不同的问题引导方式,教师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对于题目的分析来展开对于内容的猜测,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验证其猜测的有效性。教师在文章的讲解环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于段落的进行朗读来分析作者的表达情感。在最后的课堂结束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完成对于文本内容以及思想感情的回顾,从而确保朗读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的朗读教学效率。
        (二)情感融入,深入感悟
        通过对于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可以完成对于文本内容的分析,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情感。面对当前朗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机械式的朗读模式,教师为了改善朗读教学法的应用质量与效果,要通过对于学生朗读情感的调动来使学生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完成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深情并茂的文章朗读过程中以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融入场景来更好的理解文章的表达情感。
        朗读教学法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以角色的转变来快速的抓住文章的思想内涵。朗读可以通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来与作者之间进行思想以及情感的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文本朗读与文本分析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对小学生形象化的思维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呈现出与文章相关的具体情景,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好的将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转化为较为鲜明的形象,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与内在精神。
        (三)创新形式,吸引兴趣
        在朗读教学中,形式单一使得学生在参与文本朗读时表现出了兴趣缺乏的实际问题。而为了充分的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对于文本的朗读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样性朗读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以有效的课堂引导来保障朗读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是以提高学生文本理解能力为最终目的的,因此在应用朗读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该种教学方法中所获得的个人能力培养。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虽然表现出了性格活泼的特点,但注意力难以有效集中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因此朗读教学法的应用可以通过多样性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课堂竞赛,个人展示等不同的朗读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对于朗读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下更好的完成对于文本的学习与理解。
        三、结束语
        朗读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文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可以完成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更好地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情感对话。小学语文中为了保障朗读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教师要通过对于学生情况的把握与分析,以问题引导,融入情感,创新形式来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目的模糊,缺乏情感,形式单一的问题,提高朗读教学应用质量的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文荣.让语文课堂充溢琅琅书声——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8,000(013):44-44.
[2]史朝晖.经典诵读需要经典设计——小学语文诵读教学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8,000(002):64-65.
[3]杨帆.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18,000(003):P.130-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