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浙江省义乌市北苑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内容摘要]教学游戏是指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教师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合理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情境,系统组织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习与游戏和谐相融,从而促进人的发展的教学活动。本文试着从课前﹑课中﹑课尾三个时段如何开展教学游戏,使低段语文课堂的生成更有成效展开阐述。
[关键词] 激发兴趣;动静交替;巩固知识;事半功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强化离不开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在教学中我发现运用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符合新课标小学生主体性教学的要求。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做一些初探。
一﹑课前游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特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如果孩子们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就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如何开发出这种动力,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任务之一。在上一节语文课前,教师能利用有趣的教学游戏去引导学生对本堂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并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1﹑课前教学游戏,快速集中孩子注意力
教过低段语文的教师都会深有感触,在开始上课前,学生的情绪总是不够稳定,小眼睛东瞧西看,小手动个不停,小屁股坐不住,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游戏把孩子们慢慢带入课堂。这些教学游戏既能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又能为课堂教学内容做铺垫,可谓“不动声色”中的智慧。
2﹑愉快的课前游戏,巧妙揭示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经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如果要让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体验乐趣,有所收获,教师可提供“现在进行时”的活动平台,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悟。
二﹑课中游戏:解除学习疲劳,穿插动静交替
随着儿童身心的迅速发展,孩子的体力日趋强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但是,孩子们的高级神经活动过强,兴奋强于抑制,非常好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稳定性较低,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一般维持在15—20分钟,无意注意占优势。另外,儿童长时间呆坐不动,保持同一动作、姿势会使有关的肌肉群总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感到疲劳和厌烦。教学游戏的穿插,可以使学生改变姿势,使骨骼肌肉得到适宜的运动和放松,使紧张和松弛状态得到有序的交替。
开展课中操一类的游戏主要目的是为了组织教学,建立教学课堂常规,形成和谐有序的教学秩序。它能够促进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反复交替,延长我们课堂有效注意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是比较适合于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但要注意的是,一天里面一节课里头不能老是做同一套课中操,要经常调换,以保证学生对活动的新鲜感。老师也要拥有一颗童心,语言要生动形象,动作要有趣可爱,与孩子们和谐相融,没有距离感。同时,做这类操,要考虑到游戏的强度问题。比如,拍手、跺脚、叫喊的时候不要太用力,以免影响他人,尤其是隔壁班的上课。
三﹑课尾游戏:巩固学习成果,增强道德意识
在学完了本节课重点内容后,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还要设计一个环节对孩子的学习成果进行巩固复习,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学游戏的加入,可以使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用,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一堂设计独到的语文课中,如果能适当地安排一个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游戏,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渠道,是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的桥梁,也是师生互动体验快乐学习的源泉,更是事半功倍、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法宝之一。
参考文献:[1] 金晓芳﹒新课程小学语文幼小衔接教学游戏指导与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 池雪清 “悦”由“玩”生 笔随心动----人教版五上第八单元习作指导《小学教学设计》2007:12期
[3]〔德〕福禄贝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