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娟
焦作市温县城内初级中学 454850
摘要: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的帮助。但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到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限性,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用更有利于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因此本文以探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语文阅读实践教学中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他,提升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大重点,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水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阅读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语文阅读的教学只是按部就班地开展,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作者的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思想主旨,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课文。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没有新意,而且教学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学生无法充分了解文本的细节,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1.重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首先在思想层面,教师要重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深入分析文章细节内容,详细阐释课文的审美性与文学性,可以将学生的“粗糙”意识有机唤醒,促使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得到增强。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阅读教学对与语言、思想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认为学生只有对语言内涵充分了解后,方可以对文本的意义深入掌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文章的主旨内容泛泛而谈,学生无法深入感受这些空洞的爱国主义、壮志未酬等情感,进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细读课文内容,切实感悟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有机增强。初中语文课文文章的选取都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经验和规律,作者通过观察、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与自然等各种事物,采取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传递个人的情感和态度,最终呈现在初中语文课文上。因此在语文阅读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时间、空间等限制因素有效打破,促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扩大。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转化为自身的体验,学生能够在课文阅读过程中,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将个人的经验、想象等融合进来,促使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更加丰富。
2. 提升初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从局部着手
第一,从语音切入。相较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汉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有声调。声调既可以对文章不同段落不同语句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进行区分,又可以对语音的高低进行调节,促使语流的抑扬顿挫之感得到增强。结合实际情况,将个体读、群体读等多样化朗读方式运用过来,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第二,从空白点切入。具体来讲,文章中未加说明,要求读者自己填充的部分即为空白。通过空白点的合理设置,可以引导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拓展了文章的内涵。在初中语文探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鉴赏文章中的空白点,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从词语切入。修辞功能是词语的重要特征,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随处可以见到。词、短语都属于词语的组成,能够重复使用于文学作品中。在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词语,通过词语来真实感悟作品的情感。
2.2从整体着手
第一,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指的是将情节、人物、风格等细小要素直接穿透,对作品最本质的核心内涵进行感悟,整体感知方式主要是将精神分析批评理论运用过来,通过大量的训练,可以对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有效培养。
第二,对比不同文本。通过文本对比方法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对此作品与其他作品的共同点、差异点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升阅读效率。此外,在对比分析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可以得到拓展,直觉作品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主要从宏观角度着手,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学素养的提升。而探究性阅读教学法从微观角度着手,要求学生深入推敲与体会文章中的语音、词语等细节,能够帮助学生将文字的意蕴充分挖掘出来,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合理实施与运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宝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中初中教育研究,2016,9(03):17-18.
[2]李存霞.“探究性阅读法”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2017,8(11):55-56.
[3]朱秀华.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方法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3(10):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