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德育思考与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 伊春
[导读]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在教会学生知识之余,还要重视学生的德行熏陶
       
        伊春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六间房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在教会学生知识之余,还要重视学生的德行熏陶。教育部中学语文纲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展好基于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德育思考与实践探究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基于应试教育的社会现状,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主,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并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为此,本文将针对基于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德育思考与实践探究,探讨其意义与具体实行方法,以期为我国初中语文德育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德育教育 实践
1意义
        德育,指的是思想品德教育,是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初中语文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当代初中生塑造为懂礼貌、讲道德的社会青年。
1.1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市场化,社会迅速发展,各种思想冲击国人观念,广大群众三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各类道德问题此起彼伏,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
        在初中语文教学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启迪学生的心灵,端正学生的道德倾向,使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中华文化与祖辈的优秀道德品质。
1.2立德树人
        在张载提出的圣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一切行为的起始点与出发点,是一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源所在。立德树人旨在使一个人通过教育,得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人”。
        就初中语文教学角度来说,立德树人就是初中语文教师通过日常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逐渐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从这一方面看,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立德是做人之本,只有树立崇高的道德目标,学生的成长才能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得到学习的根本动力。
1.3养成良好的法制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法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俗来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高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育年龄不断提前,未经筛选的网络内容走进千家万户,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阶段青年男女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进而出于好奇或是趣味心理,产生犯罪行为。青少年群体犯罪手段之恶劣、数量之多、后果之破坏性纷纷创下历史新高。这些犯罪的现象的一大产生原因,就是青少年不知法懂法。
        法律观念的缺失,导致青少年无所畏惧。而通过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学,可以在学生学习的同时贯彻法律观念,进而养成知法懂法的好习惯。这既是教育教学本质的需求,也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现实需求。
2 方法
2.1诵读经典
        新课改中,诵读经典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一环。在经典诵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会,在诵读中体味经典,贯彻德育教育的实施。


        以初中语文课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为例,此类经典文章都用文字传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带感情的诵读,学生能够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之乐其乐也”的高尚情操,从而受到感染。
        在诵读中,教师要讲求实际效果,讲究方式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比赛诵读、角色扮演诵读等方法,让学生能真正在学习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进而树立人生目标,奋发上进。
2.2深挖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了许多德育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教学。
        2.21人与自我部分:人与自我是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要求学生认识自己,体悟生命,并追寻自己的理想。人的生命来之不易,人的生命既是父母的恩惠,也是世界的恩惠。只有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激情。而理想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初中语文教材多借助伟大人物伟大事迹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2.22人与自然部分:本部分要求学生爱护自然,拥护科学,反对愚昧。我国一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映在社会现实就是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培养学生环保热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而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初中生要自觉接受科学教育,切实领会科技的力量,热爱科学,热爱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3人与社会部分:该部分要求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祖国。家庭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热爱家庭就是热爱社会,为此培养学生尊敬长辈,进而化之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而描绘我国壮美河山、奋斗历史的文章,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促进学生的爱国之情。
2.3找准教法
        深化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找准教学方法,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逆反期,难以听从说教,因此好的德育教法是成功的一半。
        在找准语文学科的德育重点后,教师要注意结合好方式方法,“润物细无声”,把握好切入的火候,不形式主义,也不引起学生的反感。
        以《最后一课》为例,以小弗朗士为对象,教师需要剖析人物遗憾,点出教育的重要性,教导学生热爱课堂教学,从而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结束语
        肩负重责的教育从业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思考如何在基于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德育实行思考与实践探究;对当前德育教育的现状、实施策略等开展调查与研究,积极探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并快乐地受到德育熏陶,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封娅萍.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8,(24):48. 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8.24.042.
[2]代阿苏.新课改视野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J].学园,2013,(10):97-97,98. DOI:10.3969/j.issn.1674-4810.2013.10.061.
[3]王庆梅.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DOI:10.7666/d.y16669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