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真实情感创设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李玲秀
[导读] 结合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况,从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出发

        李玲秀
        运城国际学校

        摘要:结合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况,从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出发,多角度分析了将真实情感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分别从课堂内容、语言魅力、肢体语言以及情境创设等方面来论述如何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希望对于全方位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教学创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应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能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是越来越多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所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将情感教育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相互紧密结合,能借助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真实情感表达,则是当前高中教学所关注的重点。这里结合自身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分别从教材内容、语言、肢体以及情境构建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希望对于广大同仁能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1 从课程内容出发体现真实情感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类型、题材的文章皆被囊括其中,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戏剧等类型,各个单元章节中都有自身的侧重点。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则应积极从课本内容出发,深入探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关注到能引发高中学习兴趣的内容,从而能够有效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能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感化以及趣味性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比如,在进行课文《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作者毛泽东都非常熟悉,心中有着崇高的敬意。因此,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则应在课文细读的过程中,融入学生对于伟人的崇敬之情,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来谈一谈毛泽东。在此基础上,能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到课文学习过程,从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以语言魅力诱导展示真实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一定比例的优美散文以及诗歌的内容,这部分往往具有较强的意象的特点,大都为抽象性事物,高中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在进行朗诵法教学的过程中,则应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对于相关语言文字的感悟,特别则应带着真实情感去领域文字背后的深层次内涵。通过展示语言朗读的魅力,有效进行环境渲染和构建,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帮助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
        比如,在进行《致橡树》的教学过程中,舒婷则是朦胧诗派诗人的典型代表,语言文字优美,意象丰富,部分高中生在理解过程中难以体会到诗歌背后的象征意义,仅仅单纯理解为橡树的描写,教师则应进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帮助学生在这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更好地体会到深刻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鼓励学生自己细细品味文字背后的感情色彩,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真实情感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我们则应摒弃传统的机械化填鸭式教学模式,要求在体现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灵活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肢体语言,从而能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借助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能有效将书中文字转变为高中生所能理解的可视画面,这样特别是在进行小说类文章中人物形象解读过程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进行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片段教学中,在进行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如果单纯从文字阅读角度来思考,肯定会造成让学生感觉枯燥的感觉,如果能将人物动作表演融入其中,则能结合课文描述,更好地帮助学生领会到当时的心境,从而能有效更好地理解写作意图,体会具体思想,更好地实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4 情景创设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融入情感教育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社会现状以及社会文化的思考,所以,可以借助于有效的环境来进一步实现生活切入点,进而降低学生对于课本中所描绘场景理解的难度,便于进一步来理解相关的课文内容。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创设环节,教师则通过图画、影像、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进一步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这种方式大都适合演讲类课文的学习环节,教师则能利用音乐渲染来进一步烘托演讲气氛,更好地帮助学生来实现情感共鸣。
    比如,在进行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的选取片段的学习过程中,课文主要论述了对于美国严重的种族不平等制度问题的控诉,以及作者对于美好、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由于学生不了解美国社会的背景,在理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播放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视频的片段,特别是一些经典的语句的原音重现,并选择合适的配乐,这样就可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5 结语
    由此可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则能体现出语文课程教学的特有语言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内容。通过上述的教学方式创新发展,能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全方位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这也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田丽.  新课改背景下时效热词与作文教学实验性探究[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年第35期:39-40.
[2] 保世华.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他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情与景[J].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第7期:32-34.
[3] 郑新丽.  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建议[J]. 语文建设, 2018年第1Z期:59-63.
[4] 刘焱峰.  探索因文施教、匠心独运的审美体验心理——以《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为例[J]. 语文月刊, 2018年第4期:5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