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融入生命关爱 ——结合五年级语文文本实施 “课堂深度学习”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徐芳
[导读] 生命教育,是唤起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智慧,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

        徐芳
        浙江新昌育英小学 312500

        【内容摘要】 生命教育,是唤起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智慧,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源。?语文饱含生命,它处处有生命,物物有生命。语文让我们时时感受到生命脉搏的跃动。现就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三篇文章为切入口,尝试挖掘文本的内在含义,引导孩子对文本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引发孩子们思考并明白:有梦想就有目标,不懈努力会变得更加勇敢,以此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以期达到渗透生命价值的教育,探索切实有效的生命化教育。

        【关键词】
文本内涵  生命教育  生命价值

        3月19日,沈阳一名高三女生趁母亲做饭跳楼自杀身亡,不到一天,同一小区又一名高中女生从4楼跳下,遇好心人送往医院。
        将日历往前翻:
        2月16日一名初二学生从学校5楼跳下,经救治暂无生命危险。
        2月15日,年仅14岁的上海市初一学生赵某某从小区高层跳下身亡。
        2月14日,15岁初二学生卢某的尸体在上海市某小区的草丛中被发现。
        ……
        这些事件就摆在我们的眼前。一朵朵含苞的花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声声泣血的哀歌,这是一次次沉痛的教训,如万根钢针扎在父母的心间,如千斤巨石砸在老师的头顶。有老师说,这些孩子曲解生命的意义,轻践生命的存在,应该是心理咨询师或神经科医生该关心的问题。可我们是教育者,我们是教师,我们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伟大任务。
        生命不保,谈何教育!生命不保,谈何未来!立足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选取合适的文本材料,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关注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本文以五年级语文三篇课文为切入口,深度挖掘文本的内在含义,引发孩子们的思考,放飞他们的梦想,孩子们在不懈努力中变得勇敢,以此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以期渗透生命价值教育,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讨。
        
    一、梦想是幸福生活的起点
    一个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一个有梦想的人是充满希望的。 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指在现在想未来的事,或是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有梦想就有希望,有梦想就有目标,有梦想就会坚持,有梦想就能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梦想的力量》(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就是很好的教育文本。这篇课文记叙了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梦想不懈努力,终于梦想成真的经过。
        教学中,我会把瑞恩的事迹娓娓道来。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我会放慢脚步,围绕梦想主题,分3步去实施。
        1.交流瑞恩的梦想,引发敬佩之情。
    师:瑞恩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到底做了多少事情?
        生:我从省略号知道他做了很多事。
        师:你从一个标点读出了含义,真厉害。
        生:35件。我是“从35个格子终于被涂掉了。”看出来的。
        师:你读得真仔细。作者没有罗列35件事,只是选取了典型事例,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师:那你6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
        当(???谁 )在(???干什么???)的时候,瑞恩在(?????做什么   ?)。
        师:同样是6岁的孩子,瑞恩却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学生表达自己对瑞恩的敬佩和赞美。
        2.分享自己的梦想,表述需要的努力。
    生:我的梦想是当一个科学家,去发明去创造。我一定会控制看电视的时间,多看有益的课外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生: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记录每分每秒,给大家呈上一本本佳作。现在开始,我不再玩电脑游戏,我要加强阅读,写好老师布置的每一篇作文。
        师生小结:梦想是我们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很多奇迹源于梦想;为梦想努力奋斗,使梦想成真,是最幸福的事情。请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拥有梦想的自己。
        3.关注孩子的进步,巩固良好的表现。
        学了课文后,孩子们发生了一些变化:午间追逐打闹的现象少了,捧着书本看得津津有味的多了;他们的课堂表现更积极了,作业更认真了;父母反应孩子在家玩游戏的时间明显少了……我曾经问过一个孩子:“你为什么喜欢看书了?”他告诉我:长大当老师是自己的梦想。瑞恩的故事给了他思考,他觉得老师必须有很多知识必须经常看书;自从喜欢看书后,老师经常表扬他;与同学分享书中的故事和知识,很多同学成了自己的好朋友,他感到非常开心。“啊,原来是这样,你太幸福了!老师为你这个未来的同行点赞!”老师的肯定让孩子更加信心十足。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我们不要满足于教给他们多少知识,更应该引导他们发现纯真的梦想,树立远大的志向,放飞积极的思维,让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去开矿,在翻阅自己人生篇章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顽强执着是促进成长的关键
        生老病死就是一生,无法阻挡,但是自我摧残、轻言放弃,却是对生命的亵渎,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同与取舍的表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人文性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应该先成人后成才。
        《生命 生命》,多么优美的一篇散文,多么励志的一段段文字,多么富有生命力量的教育文本啊!飞蛾的求生欲望,香瓜子的顽强生命力,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孩子们真能理解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以读为本学习新课中,师生品读句段,品味语言,收获颇丰。
        1. 初读课文:大声朗读至少3次,读通顺课文。
        2. 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个怎样的生命?他们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3.品读句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惊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由。
        交流飞蛾求生部分:
        师:孩子们,这段文字中哪个词语让你震惊?
    生:挣扎!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飞蛾已经在我手指间,只要我稍一用力,它就会死!
        师:确实如此!请你把这种挣扎读出来。
        生:强烈让我震惊。因为在指缝间,它越挣扎越难受,甚至会窒息,但它没有退缩。
        师:多么强烈的求生欲望啊!请你读出来。
        生:极力!
        师:对,极力鼓动就是?
        生:用尽所有的力气扇动翅膀。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一只飞蛾的寿命吗?让老师告诉大家,只有九天!(学生不由自主地啊了出来。)小飞蛾的生命如此短暂,为什么在我们指缝间还如此坚强?
        生:他要活下去;只有活着,未来才有希望;这说明他珍惜自己的生命!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被深深震撼了。让我们满怀敬畏,一起来朗读这段文字吧!
        师: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只小飞蛾,你被牢牢地捏在指缝间,你会怎么做?
        生:我要不停地扇动翅膀;我要拼命挣扎;我一定要想办法逃出指缝。
        生:我开始咬他,不断地咬他。他的手指痛了,他就松开了。
        师:你们真是勇敢,为你们鼓掌。
        读,真不愧是恰到好处的教学方式,这样步步为营,孩子们在多次朗读与交流中,就像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他们渐渐理解,小小困难算得了什么?小小挫折何惧之有?生命不是用来浪费的,更不是用来糟蹋的。
        由此可见,语文之所以那么崇高伟大,那么深刻隽永,就是因为语文不仅极富生命色彩,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追求和渴望。几乎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物,都饱含生命,都是对生命本质的追求。
        
        三、感恩意识是对生命的最好感悟
    雅斯贝尔斯语:生命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教师在做的工作,就是唤醒和激发。
        《金色的鱼钩》(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5课)又不失为一篇蕴含生命哲理的好文章,作者陆定一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支玉恒老师曾经以范读方式,打开学生的情感之线,我在教学中也仿效了这个环节——
    师:大家打开书,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老师忍不住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情绪被调动。
    师:危难之时,老班长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小战士,保全革命下一代,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为有这样一位革命烈士而感到骄傲。
师:对,应该有这种自豪感。
生:老班长是无私的,而我们有的同学却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
师:说得在理。
        生:老班长为了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生:谢谢老班长,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报效祖国。
        师:嗯,有志向!我们不会辜负革命先辈的期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一定会向着目标勇敢前进!
          革命先烈的事迹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感恩意识,起到了所要达到的生命教育目标,同时,对于当前的感恩教育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所以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隐藏在语文课程和语文知识中巨大的精神财富,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其变成生命教育资源,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熏陶,形成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姚全兴.生命美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