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浅析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董志玲
[导读]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建设过程中与当地多种元素的影响,多种不明疫情爆发,人畜死亡率极高,对陕甘宁边区建设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董志玲  150027

摘要: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建设过程中与当地多种元素的影响,多种不明疫情爆发,人畜死亡率极高,对陕甘宁边区建设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降低疫情对于陕甘宁地区党政军民的影响,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措施,人民力量在建设过程中制定出了卫生防疫的政府政策以及具体实行的疫情防治措施。在防疫工作开展过程中,人民的卫生防疫知识能力以及政府的防疫能力都在不断增强。面对我国年初爆发出的大规模新冠疫情,笔者希望通过分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工作,为当前的新冠疫情防治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新冠疫情
        引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不断吸取过往建设经验,面对当前发展实际,不断改善工作能力。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建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吸引了广大爱国人士赶往陕甘宁边区进行爱国建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通过减租减息以及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打造了一定的抗战基础。但是,陕甘宁边区土地相对比较瘠薄,人民卫生防疫思想较为薄弱,而且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在边区建设之初,卫生防疫工作并没有得到边区政府的重视,导致疫情不断爆发,给边区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破坏,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发现疫情给边区建设造成了重大破坏之后,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极大地扭转了疫情肆虐的局面。
        一、卫生防疫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经济文化落后
        抗战时期,我国的民兵区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为低下,贫下中农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劳动生产所得最终收入较低,而且,陕甘宁边区土地较为瘠薄诶,单位面积土地中所生产的粮食相对较少。陕甘宁边区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人民识字人数所占总人口数比例不足1%,而且陕甘宁边区缺乏师资力量,陕甘宁边区全地区仅建设了120处小学,至于专科学校以及师范学校更是绝无仅有。人民经济收入水平低,且缺乏必要的文化水平。导致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始终摆脱不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最终导致陕甘宁边区人民长期贫困,经济文化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持续缺医少药,这是导致陕甘宁边区长时间连续爆发疫情的重要原因。
        (二)不良卫生习惯影响
        由于陕甘宁边区缺乏相应的卫生防疫人才,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原有的不良卫生习惯。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人民长期出现肠胃疾病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厕所设置不规范污染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人民的饮用水源不洁净,由于陕甘宁边区节约燃料、长时间饮用生水的因素影响,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引用的水源都没有得到净化杀毒,而且由于牲畜粪便,污水的影响人民日常饮用的饮水源头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部分居民认为常洗衣服被褥会使其损坏,导致其长期不会勤洗衣物。由于多种不良卫生习惯影响,陕甘宁边区各地区人民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传染病的影响。
        (三)巫医盛行医术不正
        在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建设中,极度缺乏卫生防疫人才,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人民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不得不相信巫医的存在。由于缺乏必要的接生条件和接生能力,在抗战时期造成了大量的妇女和儿童的死亡。而且,部分地区人民过于依赖于巫医,身体一旦有病治疗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巫医究其原因既是由于当时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也是当地人民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而导致人民做不出准确的判断。
        二、卫生防疫工作具有的优势
        (一)交通不便不利传播
        抗战时期,在建设过程中,其建设基础还较为薄弱,当某地区发生传染病之后人民并不会做出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有利于重点诊治,防止扩散。
        (二)党政军民共同抗疫
        在防治传染病的过程中,党政军民四位一体,通过紧密合作的方式。进行共同抗疫工作,通过党政军民共同努力,共同克服在抗疫斗争中的难题。
        三、卫生防疫的政府政策
        (一)制定政策保障防疫工作始终处于重要地位
        在进行陕甘宁边区抗疫斗争的过程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卫生防疫政策,将卫生防疫工作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一届参议会上,崔曙光等人就提出了《建设边区卫生工作保障人民康健案。》此议案最终得到了通过,此议案对于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破除巫医封建,改善医疗水平卫生防疫的多方面内容做出了规定。针对于陕甘宁边区环境承载力较小,人民生产经济水平较低,卫生防疫工作不完善做出了具体分析,且针对于下一步的行动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以及方向。



        (二)制定“预防为主,医药为辅”的防疫政策
        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政策过程中,政府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医药为辅”的防疫工作基本方针。1942年9月在《解放日报》中政府就明确提出了预防胜于治疗的口号,并且要求各级卫生部门要把保健工作早在卫生防疫工作的首位,改变往常重医疗,轻保健的卫生防疫作风。在卫生防疫工作进行过程中,政府要求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部门,不仅需要重视已经感染疫情的病人,而且要积极的预防传染病的蔓延,使其没有滋长的根基,促使在传染病疫情蔓延之前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结合实际,制定了可行性较强的卫生法规
        在1938年4月《新中华报》就推出了防疫专栏,规定了卫生防疫的八条注意事项。边区各级卫生防疫部门积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当地政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以朴素无华的语言促使人民大众能够理解党和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政策推行的过程中,由政府领导以及党员干部起到领导带头作用,做人民的榜样,从而使政策的推行更加高效。
        四、卫生防疫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宣传工作,营造抗疫环境
        在进行防疫工作的斗争中,政府部门十分注重扩大宣传,以增强宣传的方式提高人民对于卫生防疫知识的理解。由于陕甘宁边区人民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蛊惑,进行好卫生防疫工作,首先就要改变陕甘宁边区人民的思想。在进行卫生防疫知识宣传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成果。
        通过卫生戏曲下乡、发放卫生手册、卫生知识展览以及讲述具体卫生防疫真实案例的方法增强人民对于卫生防疫知识的了解,促使人民能够主动了解学习卫生防疫知识,增强其卫生防疫能力。在宣传过程中,以党员干部起领导带头作用,通过设置卫生模范标兵等方式设立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卫生防疫标杆,以此激励人民勇于进行卫生防疫实践。
        (二)建立防疫组织,进行统一指挥
        卫生防疫工作是一个大型工作,想要顺利完成对工作,首先就要建设好组织保障。1940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防疫会议,5月成立了延安防疫委员会。该组织机构为延安地区最高防疫指挥部,统一指挥延安地区的卫生防疫工作,机构人员的组成主要为党政人员,留守军团以及教育界人士。1942年,陕甘宁边区成立了防疫总委员会统一组织陕甘宁边区的防疫工作,而且之后在各乡镇大都设置了卫生委员会,形成了上下一体的卫生防疫组织。
        (三)培训防疫人才,加强设施建设
        卫生防疫建设过程中,政府十分重视培养陕甘宁地区的卫生防疫人才。通过在医学院设置门诊部的方式以及进行短期培训班的方式,增强当地赤脚医生接诊婆的医疗能力,改变当地缺乏必备的医疗人才的现状。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本身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抽调出了一部分资金专业用于医疗设施建设,缓解了陕甘宁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而且在众多医疗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新型药品的研发也被提上了日程。
        (四)加强信息交流,建立预警机制
        在卫生防疫工作建设过程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十分注重信息交流,在卫生防疫工作具体进行过程中,边区政府将传染病疫情分为三类,分时间段汇报疫情发现,针对于某地区所产生的疫情状况,政府采取先宣传,再隔离,后诊治的方法,先行提醒人民远离疫情爆发地区,采取必要手段对于疫情爆发地区人民进行隔离,最后集结医疗力量重点解决医疗问题,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五)中西医疗结合,增强诊治能力
        治疗传染病患者的过程中,政府鼓励医疗人员进行中西合作,通过中西医术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医生的传染病诊治能力。由于陕甘宁地区政府缺医少药,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尽量减少西药用量,而采用较为廉价易得的中药。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通过中药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方式,不断增强中医和西医之间的联系,广泛的交流和紧密的合作,不断增强卫生防疫部门的传染病诊治能力。
        小结: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抗战时期医疗条件十分不堪,经济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进行好了陕甘宁地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在本年初,我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新冠疫情,革命先烈在当时极度艰苦的环境下进行好了卫生防疫工作,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卓越的工作能力是值得我们在当前的发展中所借鉴的,所学习的。笔者认为,我国在应对新冠疫情时,应当保持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精神,学习革命先烈先进卫生防疫措施,不断增强自身卫生防疫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天社.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保健志略[J].新西部,2020(10):80-85.
[2]马江.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工作回眸[J].中国档案,2020(02):34-35.
[3]郭伟峰. 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保障研究[D].延安大学,2009.
[4]王晋林.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及成效[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02):158-159.
[5]钞蕊.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卫生研究[D].延安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