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数学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罗献英
[导读] 众所周知,合作探究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便于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通过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发展数学合作探究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罗献英
        重庆市大足区昌州小学
        摘要:众所周知,合作探究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便于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通过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发展数学合作探究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立足合作探究教学价值,笔者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应用多样策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数学。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详细介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数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策略
        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就提出了合作探究教学,主张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活动,获取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同时发展学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合作探究教学与知识灌输教学有着极大的差别。知识灌输教学以教师讲解基础知识为主,而合作探究教学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合作探究教学符合课改要求。所以,笔者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借助多样的策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数学,希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发展。
        一、建构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探究学习,从字面可以看出,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式。建构合作学习小组,是引导学生们在课堂上合作探究数学的基础。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分层教学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借鉴分层教学优势,笔者在建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小组的时候,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差异为基础,将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纳入到一个小组中,驱动他们在小组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互帮互助,协同发展。
        二、实施合作探究学习
        在建构了合作学习小组之后,接下来需要教师立足教学需要,应用多样的策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学生合作探究数学的起点。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的提出,是以具体的教学情境为基础的。所谓的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出的特殊的教学场景。情境教学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创设出的教学情境,一般与学生的生活或已储备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便于学生迁移知识和经验,自主地从具体场景中发现数学问题,为接下来探究数学夯实基础。因此,笔者在实施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的时候,首先会创设教学情境,用问题驱动学生探究。
        以“用字母表示数”为例,在组织课堂导入活动的时候,笔者创设了游戏情境:首先,笔者描述了一个谜语:池塘里的歌唱家,小时候穿着黑衣服,长大之后披着绿袍。在学生们迁移经验给出“青蛙”这个答案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们演唱儿歌:一只青蛙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四只眼睛,八条腿……随着青蛙数量的增多,学生的演唱节奏逐渐地慢下来,甚至需要计算眼睛和腿的个数。立足于此,笔者提出问题:当有n只青蛙的时候,它的眼睛和腿各有多少呢?要如何表示n只青蛙的眼睛和腿的个数呢?在如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会联系儿歌内容,自主地展开思考,自然而然地进入积极的新知学习状态。
        (二)自助探究,确定疑难
        自主探究是进行合作探究的前提。小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理解,会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进行合作探究之前,先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思考,可以初步地建构对问题的认知,同时确定新知学习疑难,为接下来与小组成员互动交流夯实基础。所以,笔者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会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究。
        具体地,在组织“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的时候,笔者在创设了问题情境之后,先鼓励学生们自主地联系儿歌内容,探寻青蛙个数与眼睛、腿的个数的关系。

受到数学学习经验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可以总结出,眼睛的个数是青蛙个数的2倍,腿的个数是青蛙个数的4倍。立足学生们给出的答案,笔者继续引导:如果青蛙个数是n,眼睛和腿的个数是多少呢?要如何表示呢?为什么要怎样表示呢?如此,不仅为接下来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还驱动着学生们进一步地探究新知内容,便于提升新知学习效果。
        (三)集体交流,互学互补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各自发现了自身的新知学习疑难问题。这些疑难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阻碍。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在参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表现。比如,有的学生可以借助多样的方式探究疑难问题,获取答案,建构对新知的理解。有的学生则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如何探究疑难问题,导致新知学习效果不佳。在组织或者探究教学之前,教师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建构了合作学习小组,此时,就需要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驱动学生们合作探究,借助集体交流,互学互补,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比如,在组织“圆的面积”教学的时候,不少学生在自主探究圆的面积是什么之后,确定了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疑难问题。而且,在自主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遇到了不同的问题。立足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笔者鼓励他们合作探究。具体地,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困生和中等生先讲述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或思路。根据他们的讲述内容,学优生可以给出不同的意见,或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各个小组是可以初步建构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接下来,则需要学优生指导其他层级的学生,按照获取的思路和方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笔者会走进各个小组,观察他们的合作探究情况,使他们在笔者的监督下,积极地体验合作探究活动,同时,笔者也借此机会,把握各个小组的合作探究情况,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保障学生能顺利地进行合作探究。
        (四)互动展示,集体总结
        合作探究是学生以集体为基础,透过数学现象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在此活动体验过程中,不同的小组会发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发现的这些方法,是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因此,在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创设互动展示活动,引导各个小组展现各自探究到的方法,并在集体中,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和探究,有效地总结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比如,在学生们合作探究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该内容之后,笔者随机地选择小组,鼓励他们派出代表,展现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小组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联系本组的方法,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学生们的互动交流,班级氛围进一步活跃,同时学生们也积累到多种多样的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加深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立足学生们的集体探究情况,笔者进行整体性评价,进一步地阐述学生们总结出的方法,使他们通过查漏补缺,完善数学认知,发展数学探究能力。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笔者还设计了一系列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们应用所学,并继续在集体中展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集体交流,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必然选择。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先立足学生个性差异,建构合作学习小组,接着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驱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使学生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同时发展数学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任海艳.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42.
        [2]傅惠珍.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9):125.
        [3]樊冬梅.生本教育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