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胡坚
[导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胡坚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1130
        内容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只要运用好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欲望,更能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 》 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课程标准)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它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集图、文、声、像为一体,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我的数学教学中,我时常尝试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好处。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种种关系,使他们在发现中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这就是产生学习兴趣的起点。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一课时,我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个太阳、月亮、地球的公转创设情境,学生都被吸引了,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一分钟能干什么》,我利用课件设计了一分钟的动画片,让学生感受一分钟很短,然后请学生观察秒针和分针同时出发走一分钟,发现秒针走一分钟需要走一圈,分针走一分钟需要走一小格,这个设计学生当时看的非常认真,仔细,为接下来学习的“一分钟=60秒”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每一堂课都是老师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一节课的设计和调动。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提问,设计教学环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个人认为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发挥这一效果。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前后》这一课时,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更应该在这方面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我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了一段运动会的场面,当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正在这时我点暂停,然后问到:“谁来说说现在的比赛情况?”这时引导孩子用“前、后”来描述现在的比赛情况,引出“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接着继续看比赛,猜猜最后的比赛结果会怎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了“前后”的学习中,在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就学会了用“前后”来描述比赛场景。

再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小小运动会》这一课时,这是一节复习课,我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运动会开幕仪式,大雁、蜻蜓、蜜蜂在音乐声中分别排成各自的队形出来,这时问到:“在这三只队伍里你能找到哪些图形?”学生不由自主的从中复习了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接着开幕式完了就出示动物们比赛的场景,请学生从中找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这一设计让学生在运动会的活动中主动参与到了我们的复习课中,即复习了图形也复习了前面所讲的根据数学问题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课堂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而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我国能否在新世纪繁荣昌盛的关键所在。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用教育的创新来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好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有效地利用他们的天性就能更好的调动起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所以我利用了信息技术设计游戏活动来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上一年级上《拼图案》活动这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说:“这节课老师准备带孩子们一起来做一个拼图案的游戏”。接着出示多媒体演示,首先让孩子们记住,每个图形各表示哪些数字(三角形表示1,圆表示2,长方形表示3,正方形表示4),接着老师就在多媒体上操作示范,用这些图形拼出一个图案(小汽车),并把这个图案所用到的图形表示多少用算式表示出来是2+2+1=5。接着让学生利用学具模仿拼图并计算。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不仅认识了图形,也复习了前面所讲的1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巩固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再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这一课时,低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比较差,在这里我设计了课件,借助课件中的图象能够变化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先演示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移动、重合让学生在观察中总结出长方体面的特征,然后根据长方体面的特征推断正方体6个面会怎样,然后带着我们的推断结果观察、取证得出正方体面的特征。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征,这是以前用实物教学所无法达到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强调的是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利用好信息技术,就能更好的激发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推导五年级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分组进行剪拼、操作等活动,有的决定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则利用方格纸画出一个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有的则利用割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沉尽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时老师提问:"你们的方法都很好,但你们想想哪种方法最为简单最易操作、推导?"这一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高潮,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说了自己方法的优缺点,这时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各种方法,学生很快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这样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借助信息技术去探索研究新事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方法。
        总之,数学的课堂教学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方法得到提高,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让数学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更有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