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自主学习培养高三毕业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杨健康
[导读] 高中历史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课程模块复杂,
        杨健康
        德州市陵城区第一中学  253500
        摘要:高中历史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课程模块复杂,涉及知识内容广阔等特征。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模式与讲解授课模式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发展,核心素养一词的提及频率越来越高。高中历史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提高学生处理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在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话题之一。
一、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是哲学在人类发展社会的归纳总结规律的重要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从而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改造社会。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唯物观的核心思想,通过追溯物资的丰富程度来分析历史事件。换句话来说,社会的发展历史事件的出现本质上是经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节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改革开放”这一案例,让学生意识到经济进步所造成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从而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教师要利用课前准备阶段的零散时间,将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了解历史事件发生前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对比以及经济形势的对比,通过准确的数据统计和详细的史料记载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在审阅分析教师所提供资料的同时不仅会产生疑问,事物的来路问题。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凭空发生的,其背后必定有原因,那么学生逐渐产生追溯历史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最终发现历史正是所有事件的来源,经济的发展,物资的丰富程度是基础。
二、创新教学手法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许多历史事件与我们相距遥远,只能通过一些史料进行还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对相关史料进行展现可以更加直观地还原历史。例如在教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相应的视听素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创新思维落实到学生的课后作业中,通过设计实践性强、创新性高的历史作业,可以引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例如,当完成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历史情景剧”的作业,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或历史故事,对其进行情景剧编排,并在课堂中进行展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研究感兴趣的一个时期,做成手抄报或者写成历史日记,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以课堂情景教学提升学生阅读思考表达能力
        根据拟定的导学案和单元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情景教学是教师抛砖引玉构建场景,通过线索带领学生进入这段历史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情感共鸣,这样即可以达成教学目标,也能培养学生能力。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契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实现以历史学科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结构是情景教学设计以实施的目的与归宿。情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例如:班级同学分组合作,小组内部可根据课前的导学案制作一份简练的PPT来概括阐述本课的内容,如历史背景,发生时间,产生原因以及后果影响,并派代表上讲台进行1-2分钟的展示,展示过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根据学生的展示内容进行提问。这样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信息提炼概括能力,进而让学生有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四、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在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明确自主学习的定义,自主学习具备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三大特性,教师可以通过这三个特性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模式是否属于自主学习模式。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小组讨论属于合作学习的范畴,不符合自主学习的要求。实际上,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并各自承担自己的思想行为责任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完全符合自我学习的定义,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也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盲目的追求对史料的验证和理解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理论推理。唐太宗曾经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实际教师教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即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提升推理未来布局当下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和自我思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分析历史趋势和走向,并且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解读。单纯的理解记忆历史史料是不够的,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提高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全程参与,可以选择旁听的模式也可以扮演学生的角色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和建议.
五、以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提升学生阅读思考表达能力
        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理论和方法论相结合的教学实际,是一种整体思维。单元教学目标既要符合以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也要遵循学科教学目标。因此单元教学设计要体现其整体性、阶段性和实操性。单元设计的整体性体现在专题之间的联系。专题与专题之间要上下关联,各小节内容又呼应专题的主题。在单元教学设计中要突出本专题的主题思想,并明确单元目标。其次要因材施教,根据学习情况的差异,制定适宜的单元设计,这样才不会因为针对平均水平制定计划导致学情差异越来越严重。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计划,这样能做到及时调整总体计划下的偏差,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切身落实到每位同学的身上,让他们的能力和成绩有明显的提升。另外单元设计的目标不可设置过高或过低,要能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而不只是纸上谈兵,过于理想主义。教师要把之上的计划落实到实际课堂实施中,这样才能在具体操作中发现设计中的漏洞,及时查缺补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束语
        总之,历史本身是生动的、鲜活的、多彩的,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积极、有趣的。忽视学生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靠背诵默写等机械训练方式的教与学,师生都会倍感辛苦,面对考试也会疲惫不堪。而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巧设情景,让学生“亲临”现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内化的体验生成知识与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此,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周足兴.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科素养的教育实践[J].新课程,2020(42):17.
[2]杜娜,杜冲,韩立军.运用自主学习培养高三毕业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22(16):176.
[3]吴唐莲.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J].考试周刊,2020(68):140-141.
[4]马杰.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对策[J].试题与研究,2020(13):16.
[5]李月红.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及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4):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