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当代诗歌的审美教育功能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 李莉荣
[导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说“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李莉荣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延安路新疆实验中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说“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行程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的多元价值愈来愈得到人们的公认,尤其是它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受到高度关注。处于花季年华的中学生,他们的身心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心潜藏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就使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成为可能。语文老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现当代诗歌的审美教育功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对作品的感悟中,提升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发展。
        中国诗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教学在提升品味和驾驭语言的专业能力,点燃学生生命能量,追求超越现实之上的不朽的精神价值上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新诗更是如此。20世纪30年代,废名曾在北大课堂说:“中国的新文学算是很有成绩了,因为新诗有成绩。”仅此一句,足见废名对新诗成绩的认可。然而,时隔半个多世纪,在当代中学语文教学中,新诗的分量还是不堪想象的轻。从教师授课的侧重程度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而言,现当代诗歌仍然摆脱不了“装饰品”的命运。除去教材编写者和教学大纲制定者等相关人士需要审慎思考外,一线语文教师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距离我们最近的现当代诗歌却越来越受冷落的事实。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现当代诗歌的重要性。
(一)现当代诗歌培养滋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人生道路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语文就担当着这种教育责任。现当代诗歌一些优秀的作品,饱含着伟大爱国情感,深刻的人文关怀。学生学习这些作品,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关注祖国命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高远的志向。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老师们可以带领学生够感受到诗人改造旧中国的革命气魄和爱国情怀;和学生一起吟诵《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都从不同的侧面,表达同样的爱国情怀。在鉴赏这些诗歌作品时,教师应该关注诗歌作品中所承载的爱国情感,让学生获得爱国情感的陶冶,在青春时期种下爱国的种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现当代诗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即文学作品的创作,总是作者有感而发,这种内心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辞令表达出来,才创作出诗文。在现当代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老师不是简单地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而是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诗歌的语言各具特色,但最终目的都是为情感的表达服务。鉴赏现当代诗歌,就诗歌的语言而言,应该反复吟咏,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语言风格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诗歌是作者内心的吟唱。诗歌中的一字一句,一物一景皆不是单纯的物象,都是情中之景,披上了情感的外衣。鉴赏者应该沿着文章的辞令探寻诗歌的情感,才能深刻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现当代诗歌作品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对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十分有利。戴望舒的《雨巷》是外在语言节奏与内在情感和谐统一的经典作品。诗歌外在节奏与内在情感的节奏的结合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诗歌每节六行,其间插有叠字,诗中的音节与韵脚的延宕、重复形成回环起伏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与诗人的寂寥惆怅的心情相得益彰,丰盈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这种自由的节奏美,细细品味语言美,感悟世界,在点滴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对世界拥有博爱之心。学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才会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三)现当代诗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是“美”的化身。诗歌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语言美、情感美、哲思美、意境美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优秀养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现当代诗歌的这些审美因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很好地体现了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全诗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在“词藻”的选择上,充分体现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建筑美则表现在诗歌的结构上,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一致,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全诗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这些优美的诗歌,在诵读中获得美的陶冶、美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诗歌鉴赏本来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诗歌的情感思想不一定全是诗人给读者的,也需要读者充分地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品读诗歌。现当代诗歌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人文意识,充分地认识到现当代诗歌的“诗教”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塑造,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四)现当代诗歌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平台。
         诗歌中丰富的想象、深远的意境、奇特的构思,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可以适当的要求学生进行新诗创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诗歌鉴赏本身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生活阅历不同、思维角度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自然存在差异。诗歌鉴赏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这对现当代诗歌“诗教”作用的发挥大有裨益。
        “读写结合”是课标中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新教材的编写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它不仅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体系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课文阅读教学之中,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经常训练的特点,不仅很好地表现了课标关于“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思想;而且还明确地“暗示”我们: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同学们读起来,还要让同学们写起来,这些都是语文的实践活动。
        当然,诗歌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由一定的情感体验所引发。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在听诗、学诗中触动内心情感的匣门,产生写诗的冲动。刚开始时,可以将课文中的诗歌作为范本进行模仿。
         处于花季年华的中学生,他们内心潜藏着写诗的渴望,他们应该去读诗、写诗,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表现青春的欢喜和忧愁,不辜负美好时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