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海霞
南京市太阳城小学 江苏省 南京市 210000
摘要:基于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任务驱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经过实践研究,发现往往在任务驱动的课堂中总是存在着形式上像,但是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归根结底在于没有抓住任务设计的关键,应当牢牢抓住课标、学情、任务的层次、评价等几个方面,促进任务与教学的融合,才能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任务驱动;有效教学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普遍出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但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任务驱动与教学目标是否是紧密联系的;任务是否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概念建构;任务是否有层次,能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任务是否能惠及每一个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说,任务驱动的实效就良莠不齐了。这也是科学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提高学生学习力,有必要紧抓任务驱动实效,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二、解决策略
面对当前课堂中出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一些弊端,经过反复思考、阅读文献、开展实践研究等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任务设计要紧抓课标
科学课程标准是每一个科学老师的教学之本,所有的教学不能脱离课程标准,不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换句话说,脱离了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驱动也只是虚有其表,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如何能够助力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能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只是形式上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它的课堂只是看起来热闹了,却有名无实,说到底,这样的课堂是不合格的。以五年级《昼夜交替》为例,谈谈如何紧抓课标进行任务设计。
《昼夜交替》一课在课标中的表述是“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根据课标要求,我设计的任务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直播跳台滑雪比赛时,你能帮助安其拉(国家名)确定观看时间吗?在实际教学时,首先用震撼夺目的冬奥会开幕式宣传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这场奥运比赛的期待,然后自然地引出“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会期待这场精彩赛事直播,那么你能帮助安其拉这个国家的人们确定准时观看比赛的时间吗?从目前预定赛事安排来看,跳台滑雪将在北京时间12点准时开始,请问安其拉收看跳台滑雪直播将会在什么时间呢?”果然这个任务一出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而要想得出答案,学生在研究时自然会发现地球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此时遇到一个难点,如何判断安其拉是早晨6点还是傍晚6点?这个难点对应的又是课标中的地球自转的方向(课标;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登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所以,接下来学生会围绕课标要求继续探究。这就是基于课标设计的任务,这样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才是有效的。
纵观整节课来说,整个任务都始终紧抓课标要求,读透教材背后的意图,最终学生经过探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实现了任务的建构,这样的任务驱动才是卓有成效的,才是有效教学。
2.任务设计要紧扣学情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一些以任务驱动的名义开展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任务的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这样的任务或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或任务对学生来说设计太难或太简单,都达不到教学的目标,最终没有实效的。接下来以四年级《食物的营养》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紧扣学情设计任务。
在《食物的营养》这一课中,四年级的学生对怎样合理膳食,怎么吃才健康,大多都知道要荤素搭配。这是学生已知的东西。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食物的营养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种类?对为什么要荤素搭配也说不出来?所以本节课一定要针对这样的前概念进行设计,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学生本节课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当时上这节课时正是元旦即将来临的时候,于是我带着学生们一起研究如何用一顿美味的大餐来庆祝元旦呢?“当火锅遇上肯德基,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这个任务一出现,四年级的学生人人都非常感兴趣,大家侃侃而谈哪一个更好,但是都暴露出他们对食物营养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清。于是我自然提出“从食材的营养这一角度看,哪一个更好呢?”至此,成功开启学生探究什么是营养?食物有什么营养?营养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等等。
任务的设计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实际,任务要能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概念的建构搭好支架。这样基于学生前概念与最近发展区的任务,前合乎学情,后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任务设计要有层次
不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判断一节好课的关键是学生是否完成了自主概念的建构,是否习得了思维能力。新课标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所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也要关注任务设计在难度上要有层次,这样既能满足认知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更加深入,让学习自然地发生在课堂上。接下来,我将以《光的反射》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
《光的反射》这一课教材上内容繁多,大大小小的实验不少,所以教师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梳理,至于怎么梳理第一点已经说明过了,要深入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读透教材,将教材与课程标准融会贯通.当然,仅仅这样还不算,一堂优秀的科学课还要能关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光的反射》这一课中设计的任务是密室逃脱,有一个密码藏在无法打开的盒子底部,你能顺利找出这个密码,实现密室逃脱吗?任务一出现,学生也是“哇”的一声特别地感兴趣,对学生来说想到镜子是最容易的事了。镜子确实是反光效果最好的物品,能很好地说明光的反射。但是如果这时候就把镜子提供给他们,一来任务过早结束,没能充分用起来。二来不能深度建构光的反射的概念。科学来说,不只有镜子能进行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线。而这样的概念还没有建构起来,任务也就还不能结束。因此设计了第二层次的任务:在这间密室里,没有镜子,只有一些木板、铁片、玻璃片、手电筒等一些物体,他们中哪些物体能反射光线呢?但是最终你只能选择一种物体帮助你寻找答案,但是在做最后的验证实验之前,你都可以用这些材料研究,以便你比较之后选择你认为成功的物体。这般设计明显提升了难度,学生为了逃脱密室,不得不再次开动脑筋,既要研究这些材料的不同,还要选出最好的一种,因为最后只能选择一种材料进行验证。
从课堂效果来看,由于在任务设计时关注了难度的层次性,从而使得整节课的学习也很有层次,学生思维自然发生,并不断深入,使教学更加有效。
4.任务设计要结合评价
任务驱动在促进学生建构概念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如何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课堂的问题下,评价机制应运而生,不可或缺。以评促教从来都不过时,但是却往往被一线老师们忽略。大部分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即时评价,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课堂中,任务驱动本身的确有很大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具体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的时候,评价是一张很好的“晴雨表” 。接下来 ,以二年级《明亮与黑暗》一课,来说明如何结合评价进行任务设计。
《明亮与黑暗》这一课是二年级的教材。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即便在任务驱动的环境里,他们还是容易被身边的人和事影响。所以有评价相当于多了一个保护环。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告诉学生,在这节课结束时我们将会有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以此引起学生对自我表现的关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在小组讨论时,小组汇报时,也会有老师的及时评价,以画星“☆”的形式提醒学生如何更好的专注,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在教学环节结束以后,一定预留时间完成课刚开始时布置的评价任务,当每一位学生都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时,他才会知不足,也能知道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才能及时调整,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状态进入接下来的学习当中。
综合课堂实际来看,合适的运用评价,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有利于知识概念的建构,更能培养学生学会更好的管理自己,更好地学会学习,所以在任务驱动中结合评价机制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结语
总之,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存在着许多实效性不强的现象,归根到底是犯了徒有其表的错误,把任务驱动凌驾于教学之上,绑架了教学行为。因而,我们一线科学老师们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只是众多教学方式的一种,是服务于教学的存在。不能为了任务驱动而设计任务,这样舍本逐末是不可取的。要想让任务驱动最大化地推动教学,我们必须要紧抓课标,读透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设计;要基于学生学情设计任务,不能脱离实际,要着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巧妙设计有层次的任务,推动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要把握评价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用评价推动任务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当然,提高任务驱动的效能,还有更多的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岚.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J].学周刊.2019(10) .
[2]邹飞.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9(09) .
[3]李永鑫.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04) .
[4]丁玉娟.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究[J].教育观察.2018(07) .
[5]王小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6(05) .
[6]吴燕.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例谈[J].基础教育研究.2019(07) .
[7]王可斌.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初探[J].名师在线.2019(09) .
[8]陈述忠.用“主问题”发展学生“学习力”[J].江西教育.2019(07) .
[9]夏静.思维突围:基于学习力培养的教学改进[J].江苏教育研究.201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