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读书声,浓浓语文味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刘昌英
[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刘昌英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南门小学      3536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同样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要求。教师应当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方向,开展有效语文朗读教学。在突破“基础关”、“情感关”、“思维关”、“趣味关”的同时,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充斥朗朗读书声,浓浓语文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对策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是语文课程中的必备环节。有效地朗读能够带领学生走入语文的世界、品析文字的艺术、把握情感的内涵,能够升华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要采取有熊对策,突破朗读教学“难关”,遵循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进而实现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突破朗读“基础关”,让学生读的准确流利
        读得准确是朗读的第一要求。很多学生虽然能够遵循教师的要求,读得大声,但很容易读错音、读错字,如果不能够及时且有效得到纠正,传递给学生朗读技巧。学生很容易在小学阶段的朗读过程中形成思维惯式,从而对后续的语言学习产生阻碍。教师要分析目前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为什么会读错字、读错音,找准原因,才能够有效切入。在长期的朗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生之所以会读错字音,其原因如下:
        (1)在语文学习中混淆多音字的用法;
        (2)对形近字的辨析不够明确;
        (3)经常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方言,普通话不标准;
        还有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出现“读错词”的现象,也导致朗读频繁出现问题,朗读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如下:
        (1)不会连读,一字一字的读汉字,导致朗读不连贯;
        (2)不会处理轻声;
        (3)不会处理儿化音;
        (4)对词语语音语调的变化规律掌握不到位;
        (5)不会处理语气助词;
        针对上述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的解决,巩固学生的朗读基本功。教室就要抓准字词教学,同时要传递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贯彻落实“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培养。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汉字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并且要对多音字的读音和用法把握到位,避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1];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会停连、重音、节奏等朗读技巧,在有效的练习之中学会朗读,这样学生自然那能够规避上述问题。
        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以先集中为学生讲解课文中的多音字,让学生先认知,后朗读。如“为”、“得”、“乘”、“降”等。同时将一些重点的字词,如叠词,“娃娃”、“轻轻”、“妈妈”等,进行变调的示范。这样学生很快能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对各种字词读音把握到位,在后续的朗读中至少不会出现字词上的错误,能够确保学生读的准确,读的到位。
        二、突破朗读“感情关”,让学生读的情真意切
        读不是简单的将文字、句子、文章复述。要想真正在朗读的过程中刻画出与文章相对应的画面,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真正的深入文章深处,确保学生读的情真意切,达到朗读的“高级”阶段。为了突破朗读“感情关”,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展朗读教学时让学生读的全面。读的透彻。
        首先,读得全面,即学生不仅要读课文,更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对应着特定的故事和特定的背景[2]。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文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就要在朗读教学时为学生介绍朗读文本的背景下。
        如在开展《从军行》朗读时,作者王昌龄用笔墨刻画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不破楼兰终不还”,更充满了豪情壮志。为了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其雄心壮志,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该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即盛唐时期,吐蕃、突厥多次侵扰甘肃,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这样的背景展现,带领学生仿佛回到盛唐时期,感受其诗歌的内在情感,情感把握十分到位。
        其次,读得透彻。即学生不仅要读语言文字,更要品味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悠远意境和内在情感,和作者之间产生心灵对接。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对朗读文本背后的请感把握更到位,实现“融情御景”,达到真正的情感朗读。
        如在开展《白桦》朗读时,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刻画了白桦的美,并且以白桦象征高尚人格,包含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前先把我文章主旨,感受诗歌内涵,在朗读时自然能够倾吐内涵,读得到位。
        三、突破朗读“思维关”,让学生读的灵活深入
        朗读不仅仅是学生“口”上的活动,实际上也是学生“心”、“脑”的活动。有价值的朗读,即学生能够边读边想、边读边思,在一层又一层的朗读之中走入文章,从而实现逻辑思维、灵活思维的培养。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读得灵活、读得深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就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给学生们思考深入的空间,发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灵活的进行朗读活动。
        首先,采用问题教学法。即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即有方向的朗读[3]。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教师的预设问题,进而在朗读的同时找到问题解答的关键,首先读中有所思,有所悟。
        如在学习《麻雀》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1)通过朗读,谈一谈坐着从哪个方面对小麻雀进行描写,你能够感受到麻雀是怎样的形象?
        (2)通过朗读,理解老麻雀为了救小麻雀,做了什么动作,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其次,采用讨论教学法。即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搭配进行朗读。学生们在小组合作时要完成教师所提出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思维灵活发散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效朗读的表现。
        如在学习《落花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父亲、我、哥哥、姐姐,去品味父亲的话,小组讨论,花生代表着什么,如何做像花生一样的人。
        四、突破朗读“趣味关”,让学生读的开心快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要想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地姿态投入到朗读活动中,带领学生品味朗读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朗读的良好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带领学生突破“趣味关”,让学生能够在趣味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朗读的快乐、朗读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开展朗读游戏。如上述提到的角色扮演,或开展朗读竞赛、“故事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朗读游戏以及活动,能够给学生参与朗读的机会,同样能够将朗读训练变成多种形式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可以布置朗读作业。可以通过联动家长的方式,让家长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中积极配合学校老师,进行朗读陪伴以及朗读监督工作。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朗读训练,长此以往之下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在活动参与以及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品味到朗读的快乐,朗读的特殊功能也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够在有效朗读之中大大提升。


        总之,朗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要想带领学生走入语文世界,就要以朗读为媒介,让学生在读中与文字、与作者、与情感对话。这样学生才不会生硬的进行语文学习,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够在有效朗读下实现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海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实施探讨[J].教师,2020(21):52-53.
[2]刘芸.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优化策略的探讨[J].安徽教育科研,2020(04):36-37.
[3]席小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05):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