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菊
河北省清河县第二中学
摘要: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国学经典作品承载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理想和生存智慧,当今教育,国学已经慢慢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能够撷取国学的精髓,让学生从中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获得知识的熏陶,获得精神的洗礼,从而培养良好人格、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操。
关键词:初中语文;国学知识;渗透分析
陶行知先生曾提及,“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道德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今后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学经典有着丰富的育人道理,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诵的方式进行国学渗透,能够进一步实现德育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相关教育理念,比如“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应用科学、灵活的方法将国学朗诵高效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一、当前初中语文与国学教育的不足之处
1.1学校缺乏对国学教育的重视
在我国现在的初中教育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予以重视。但在我们的教学现状当中,很多学校在国学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条件,这就导致了国学教育的缺失,阻止了学生的国学教育与语文知识的融合。尤其是学校方面,由于初中课程的增加,学校往往会将国学教育课堂用其他课堂来替换。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个现象就是,临近考试,教师就会将国学课堂变成语文、数学的复习课,无法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去享受国学课堂,学习国学知识。在这个大的因素影响之下,再加上学校领导缺乏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使得学生的国学教育课堂不能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
1.2缺少专业教师,国学课堂无法开展
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将语文课堂与国学课堂进行有效的结合,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师资力量,只有保证有专业的国学教师,才能使得整个课程有效进行下去。但是在现有的教育情况下,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校由于缺乏专业的国学教育教师,使得这门课无法顺利地开展,即使学校设立了国学课堂,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师,也无法完全地将一些国学内涵传授给学生,也无法让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进行有效整合,不仅不会提高学习效率,反倒降低了学生对于国学教育的学习热情,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发展。
二、初中语文渗透国学知识的策略
2.1巧设渗透国学的环节
经典国学中,很多的作品都是如同中国画一般,讲究虚实相生。如何让学生领略其中的蕴含,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之所在。语文教师可巧妙而又充分地利用这一空间,适时进行国学渗透教育。例如《杨修之死》中,杨修死的主要原因是恃才傲物。由此引出学生对传统美德“谦虚”的讨论:或讲故事,或引名言,更有同学从《易经》的“谦”卦中发现了“谦虚”的本质:谦卦艮下坤上,艮为山,坤为地,地中有山,内高而外卑。君子观此卦相受到启发:“才高不自许,德高不自矜,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誉,位高不自傲”。原来谦虚是我们的祖先从观察自然变化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符合天地之道。这样,同学们从本质上认识到了谦虚的重要,更对我们的传统文明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历史杨修的死的谜底就此揭开,这也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启示。
当学生所掌握的经典诗文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让学生对诗文经典名句进行分类整理:哪些是描写自然景观的,哪些是描写人文景观的,哪些是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的……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既可以复习记忆中的诗文名句,又为运用诗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就理解了诗句的内涵。
2.2从生活出发,组织多样活动
当下学生接受的信息较多,思想较为开放,从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来看,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难以引起其学习兴趣,也无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充满了探索欲和好奇心,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国学诵读活动最终不能脱离生活,否则学生无法深入领会,并且正确利用知识。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因为生活是全面的,所以教育也需要体现出全面性。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借鉴这一教育思想,从生活出发,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多样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经典,学习国学,有意识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并不断学习国学中修身做人的道理,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从这一角度出发,渗透国学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以此来保证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正确的解读,并且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扬。
在国学诵读渗透进初中语文学科的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具备开放的思想,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渗透,要吸引学生的眼光,大胆走出语文课堂。比如,在校园中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比赛等,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去认识经典文化中的内涵,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其次,国学诵读不能脱离生活,只有和生活相关,学生才能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探索。教师可以对相关的国学诵读内容进行分析,纳入一些与之相对应的生活实例,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借鉴其思想,在诵读的过程中掌握要领,并且学会使用。在诵读国学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渗透效果,学生需要全面了解诵读内容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要传递的情感、哲理等要素。同时,为了使诵读更具有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次诵读,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以这种途径来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品味。
2.3国学的教学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展现在屏幕上,并能进行多元的归纳和多彩的处理。这种方式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快愉悦中获得新知。初中语文教师要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有力工具,高效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如:欣赏四大名著时,给学生观看一些精彩情节的视频,通过视频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会更加直观形象,教学效果一定不错。
结语:
现今初中语文国学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控的,我们可以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解决现今的教育问题。国学教育不仅关系个人,还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国家要制定有效的措施促使高校设置国学专业,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学校要应国家要求提高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发挥其功能,进行知识补充,提高自身国学素养,做好国学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金丽红.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文学教育(下),2017(5).
[2]王桂银.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的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
[3]李彦之.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对接的重要性[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3).
[4]王亚兰.浅谈“新课改”下国学经典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科技资讯,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