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韩登杰
[导读] 语文一直都是我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韩登杰
        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 甘肃 张掖 734500
        摘要:语文一直都是我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不难发现许多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典籍著作都对我们之后的语文学习生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沧桑,要想将其继续传承下去,就要不断将其融入现代教学中,让新时代青年来继续肩负起传承和发扬的责任。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初中语文教师一直寻求答案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使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能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个人品质,也能够认识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觉肩负起这个重任。本文从不同的角度为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提出几点对策,以期为正在努力的教师带来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渗透
        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当代初中生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在他们的学习成绩上,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细细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以及魅力,树立积极向上的观念,从优秀文化著作中学习到如何正确面对生活、如何摆正心态,努力学习,从古人事迹中了解到他们具备的高尚品德,学生会在这样的熏陶下自觉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许多经典文章被选入并汇编在初中中文教科书中,这些文章包含了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儒家和道家。此外,初中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诗,这些文章传达了各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于告诉学生文章的精神内涵,使学生可以从文章中体会生活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并感受到传统文化语言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逐步把握文章内涵,体悟作者感情。首先,教师让学生对作者描写的景色进行分析。学生在读到“日星隐曜,山岳潜形”与“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句子时,能够体会到一暗一明的景色描写,从而对下文一悲一喜的感情对比产生深刻理解,进而加深对文章主旨,即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的记忆。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前文内容的讲述,让学生对作者所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本篇文言文之后,学生不仅能够古人用文言文描述景色的文字魅力,还能感受到爱国、爱民情怀的伟大。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章内涵,才能让学生学习时充满动力,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二、拓展课本知识,营造良好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才能实现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本知识适当展开,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对相关知识点加深印象,也对所学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在学习教科书知识的同时,体验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独立学习扩展的文学知识,学生应该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自觉探究课文的深意,加深理解。比如,林黛玉初进贾府作为其中经典节选片段,主要讲述了林黛玉第一次进入贾府,初见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重要人物,向读者展现了贾府内一些代表人物的部分性格特征。

但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四大名著的魅力以及《红楼梦》的文学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而不仅仅是通过课文这一小部分内容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全书的阅读,学生对文章中各人物的性格特征会有更明确、更深层次的把握,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等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   
教师要想将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充分展现出来,除利用课堂时间外,学生还必须积极参与课堂外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各种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故事,以这些传统节日和故事为出发点,对传统文化具备全面了解。以中秋节为例,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很多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这些古诗词都向学生展示了中秋节的各种习俗:与家人团聚、吃月饼等。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关于中秋节的活动,让学生自行搜索关于中秋节的小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节日中蕴含的各种文学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教师还可以组织试做月饼、吟诗作对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在各种关于中秋节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习俗,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将这些属于中华民族的独有文化传承下去。
        四、深入探究传统名人故事,让学生体会传统人物的高尚品质
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为了让学生从古代人那里学到好品质,并创造出充分的个性魅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并鼓励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学生有自己确定人物和事物的标准,因此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感受到书中人物的高贵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通过作文学习建立出色的人格品质时,教师必须专注于教材,而不是过度扩展知识以防止学生学习知识时出现混乱。例如,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文言字词与句子的意思,还要让学生从中学到生活的道理。此外,本章还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耻下问”等各种观点,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后,告诉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也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优秀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文学著作对当代学生的积极教学价值。再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提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该句意思是,作者不在乎环境的简陋,认为只要自己保持高尚的品格就可以了。借助这篇文章,教师也可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即不要让不好的环境影响个人,要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不过分在意环境的好坏。
        结语: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方式,更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与初中语文教学更加合适的融合方式,同时要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结合,使得融合渗透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融合方式更加完善,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大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设置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活动或教学计划,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传统文化,激起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增设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辅助,通过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为学生带来更加享受的课堂,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自觉探索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自己成为有思想、有抱负的年轻一代。
        参考文献:
[1]赵平强.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82.
[2]汪涣东.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究[J].教育革新,2020(08):19.
[3]陈丽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文学教育(上),2020(07):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