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体育后进生”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 马礼琳
[导读] 在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了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个维度

        马礼琳
         重庆市奉节师范附属小学   404600
        摘要:在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了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个维度,旨在要求学生在体育学科中具备运动习惯及能力、体育情感及品格、健康知识及行为。让学生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运动拼搏精神。但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良莠不齐,其中的体育后进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本文主要通过对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总结在应用过程中的感想和体会,希望教师能够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锻炼他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体育后进生;转化;体会
        体育学科在学生的生长发育、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应试教育中,家长和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所以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特别是对体育后进生运动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掌握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内容并成绩达标,均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和创新。
        1体育后进生的类型划分
        体育后进生主要是指在体育课堂上,个人先天体质、身体综合素质、运动技能水平相对较差,或因某些原因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按照后进生的类型进行划分,可大体分为瘦弱型、肥胖型、协调能力不足型和运动态度消极型。瘦弱型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灵活性较好,但力量和耐力方面较差;肥胖型学生的主要特点是运动时体态相对笨重,反应灵敏度差,但普遍力量训练较好;协调能力不足型主要是指学生虽然自身的运动条件良好,但缺乏身体协调性方面的锻炼,在运动中眼睛和四肢等不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下意识判断,导致部分运动考核项目不达标;运动态度消极型主要是身体条件较好,但不重视体育课,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消极对待,不认真参加体育锻炼,对运动没有兴趣的学生。
        2体育后进生的转化及体会
        对于不同类型的体育后进生,需采用不同的转化策略,用科学、恰当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让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努力成为体育优等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大的内心。
        例如针对瘦弱型或肥胖型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瘦弱型学生可能跳高跳远等项目比较擅长,肥胖型学生可能铅球铁饼类运动有优势,将某一项擅长的运动项目做到最好,获得成就感。当遇到有困难的项目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反复练习,克服自身条件的不足,避免自卑、怯懦等不良心态,掌握动作要领,高效完成项目。在课后,教师可以单独给这部分学生制定利用课余时间就能坚持完成的运动项目,比如仰卧起坐、俯卧撑、跑步、蹲起等运动,让家长一起监督并及时鼓励,做好学生日常的体能训练和积累,最好再给予膳食方面的合理建议,令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和课后都能锻炼身体,同时关注健康饮食,努力恢复到健康的机体指标,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体育课堂中受益,拥有结实健壮的体魄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于运动协调能力欠佳的学生,教师需有耐心,将其没有准确掌握的动作反复演示并积极给予鼓励,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多次练习并领悟动作要领,也可额外安排跳绳、体操类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整体的运动协调能力。运动态度消极型的学生不能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体育成绩,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机能等条件相对较好,主要是心理问题,消极的运动心态需要调整。教师可以先培养他们对体育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安排集体活动,野外拓展训练,登山徒步或郊游等等,引导其在运动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充分释放内心的恐惧及压力,敢于迎接挑战并战胜困难,之后再逐步安排学习内容,认真高效完成各项体育运动,取得优异的成绩。
        虽然教师对待不同类型的体育后进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但其实根本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关注他们,并带动其他学生,增进团结意识,共同协助他们顺利完成体育运动。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学生,总会有合适的方法促进他们锻炼身体并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合理安排运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即使在课后也让身体得到锻炼。在不断坚持、长期有效的运动过程中,学生将拥有健康的体魄。面对每次的体能挑战,教师坚定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充满力量,勇敢接受挑战,克服困难,突破自我,培养不屈不挠、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能具有坚定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并用积极的心态不断努力,完成长远计划,取得人生成就。这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的意义,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考验,也是教师终身的教学目标。
        3针对“体育后进生”的各种特点进行转化教育
        3.1.挖掘“亮点”,建立自信
        信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学生要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做到理解、信任、关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大部分“体育后进生”存在自信心不足等各种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心和克服心理障碍是转化后进生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哪怕是只有一点点进步,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自信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锻炼。
        3.2.标准降低,培养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给后进生更多表现和练习的机会,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授技术动作时教师应事先安排好,根据实际,把标准稍微降低,对速度、高度、远度、难度降低标准。练习时把他们分在一个小组,这样既不影响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技术动作的提高与发挥,也有利于“体育后进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完成动作的信心。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这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有效果。
        3.3.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体育后进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技术概念模糊,有的是对动作理解不够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病灶”,开好“药方”,根据他们的“病情”,扬长避短,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使后进生增强改正错误的信心。
        3.4.个别指导、优生帮促
        “体育后进生”身体素质相对比较差,教师要针对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掌握技术。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教师态度要和蔼、有耐心,方法要多样,做到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让他们明白老师的用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找一些技术好或者体育骨干帮助他们,同学之间互助互学,构建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更好的练习。
        4结束语
        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对每一名学生负责,通过观察学生不同的身形及性格特点,制定差异化分层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予展现自我的平台,树立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迎接挑战,战胜自我。在不断完成体育运动目标的同时,具备积极可贵的运动精神,身心健康,对学生未来的综合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宇.转化体育后进生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小学,2011,(7):45-45.
        [2]丛奇飞.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J].新课程·中学,2015,(6):185-185.
        [3]尤勇.体育院校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11):2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