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如何通过培养兴趣提高科学课堂效率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位真真
[导读] 小学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能力的一门学科。
 
        位真真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李庄镇曲张小学  251700
        小学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能力的一门学科。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呢?
一.玩中求知,玩中出智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和创作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发展科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陶冶学生情操的有效手段。培养兴趣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往往凭兴趣。而“玩”则以其兴趣而吸引着学生。如在上《磁铁》一课时,我放手让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后,我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磁铁能吸铁;有的说,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有的说,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吸的铁最多,而中间最弱,基本不吸铁;还有的说发现磁铁有时会互相吸引,有时有一种力量让它们互相排斥,这样的力量还比较大……通过“玩”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能力。我把一只装满了水的烧杯里放进一只图钉,要求学生在不倒掉水,不准用任何东西伸进水里去取的条件下,想办法把图钉取出来。几十个学生瞪大眼睛望着烧杯里的图钉,努力思考着,很快就有学生想出了用磁铁隔着杯子吸图钉的办法。这样的“玩”法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培养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培养兴趣是提高科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许多实践证明,决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认识,二是兴趣。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点上,科学课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没兴趣学,只是为学而学,就不能牢固掌握一些科学基础知识,也不能提高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学生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扩散,有利于寻找更多的、更新的、更奇特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那么如何让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呢?我认为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教《沉浮》一课时,我问:谁能想办法把浮着的塑料瓶沉到水里?学生各想办法使瓶子沉到水里。有的学生把瓶盖拧开,往瓶子里灌满水,有的往瓶子里装满沙子,还有的装石头。这些方法都能使塑料瓶沉到水里。

当学生回答了用什么办法把塑料瓶沉到水里后,我又问:谁能把沉下去的橡皮泥浮到水面上来?学生围绕“沉浮”这一中心问题,一边想办法一边实验,最后想出了众多的把沉着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办法。如: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小盒、小船的样子,有的把橡皮泥放在水上浮着的塑料片上或木板上……都能浮在水面上。再比如在教学《把冷水加热》一课时,我把一杯冷水放桌上,想学生提出:我想喝热水,谁可以给我帮帮忙呢?学生非常热情,有的帮我倒热水,有的帮我把水倒进电热壶里加热,还有个学生把被子捧在手上,说等下课时老师就可以喝到热水了。让我即感动又欣慰。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仅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得到了发展,更让他们觉得学习科学是一种快乐,也让他们乐于学习,勇于实践,在探索中进行创造,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培养兴趣是增强科学课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西孛洛维契克曾说:“只要有兴趣,好分数自然会来到。”小学生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但由于很多老师讲课枯燥,学生听来索然无味,有“难熬”之感。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是激趣,即采用 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科学课的吸引力。兴趣是引发学生内在动机的引信,是求知的前提。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怎么可能对学习有兴趣呢?因此在教学中提出研究、探索方法以后,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在学习《彩虹的秘密》这课时,要用三棱镜做分解阳光的实验.由于实验室里没有三棱镜,学生也买不到,实验无法进行。可是上课的时候,正当我准备告诉他们另一种方法实验时,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我有办法做实验,不用三棱镜也可以。”然后学生演示:用水槽装满水放在阳光下,把一面平面镜放入水中,调整平面镜的角度,透过水,把光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奇迹出现了,在白色墙壁上清晰的出现了彩虹!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活动,就没有创新性的发现。在这些创造活动中的“发明创造”,学生不仅获取了“金子”,还练就了能点石成金的指头。这种探索科学的实践活动,才是“科学”的最本质的内涵,有了这个本领,学生才能在搞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四、巧设问题,产生动力
“用科学”是学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让他们明白,科学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学科,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科学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感到科学学科是亲切、真实的。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科学知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