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超
山东省威海市新苑学校 山东 威海 264200
摘要:以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初中化学教师应该能够认识到生活素材以及社会经验中所包含的教育资源,并能够真正以生活化作为教学角度,开展化学授课。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课程的开端,运用生活元素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兴趣。本文就初中化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谈。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前言:在日常生活中,化学制品无处不在。将生活化模式切实运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当中能够使得这门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降低化学知识的抽象程度,易于学生理解。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该积极寻找化学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并运用符合初中生生活经历以及认知水平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生活现象导入化学问题
初中化学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善于寻找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的契合点,并将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向课堂中导入化学知识和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从而得到化学学习体验[1]。例如,教师讲解到“常见的金属材料——铝”这个部分时,可以借助用新买的铝锅烧水后,会出现黑色的斑点这个现象。又如,教师讲解到“氮气”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借助经常发生雷雨天气的地方,庄稼生长得更加茂盛这个现象等。再如,教师讲解到“溶液”这个部分时,可以借助在日常衣服上溅到油后如何处理这个现象,用酒精或者汽油滴在油污处,待其挥发,会使得油污消失,其中涉及化学中的相似相容原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溶液的知识。
二、合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要想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应该适当创设生活化情境。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案例或者素材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化学知识的世界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生动,且充满趣味性[2]。例如,教师讲解到“碱及其性质”这个部分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魔术”情境。
由教师扮演魔术师,学生扮演观众,教师拿出一个白色的手帕,向学生展示,上面并没有任何字迹,但是,当教师拿出一小瓶液体向手帕上喷洒后,就出现了两个紫红色的字——“神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产生好奇心这个时机,让学生自主猜想一下其中的原理。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知识。长此以往,通过参与生活化学习活动,能够强化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的意识。
三、根据化学课程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初中化学教师开展合适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从更加直观的角度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使其能够在思维层面得到知识的升华。因此,基于生活化理念,初中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一些以生活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当中,根据自己所获得的活动经验对于化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例如,教师讲解完“我们周围的空气”、“常见的酸和碱”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后,可以以“环境调查”作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对于当地的空气污染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在活动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并让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践方案以及流程,准备相关的材料。教师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当地的空气状况怎么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保护大气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哪些意义?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社会实践。每个小组的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其写一份实践报告,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并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总结其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相应调整教学方法。
四、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能否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够作为检验学生学习化学课程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以生活化教育理念为导向,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够从化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给出接解决的建议或者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3]。例如,教师讲解到“化学与健康”这个部分时,可以借助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事件,消毒剂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那么学生学习过酒精、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不同消毒剂的化学性质、成分、作用等列在一张表格当中,并将其制作成宣传单分发给自己的邻居和亲戚。
结论:综上所述,生活化理念的提出为初中化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了新思路。因此,在具体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生活现象导入化学问题;合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根据化学课程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通过本文对初中化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展开的一系列浅谈,希望能为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尚金霞.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20(18):77.
[2]唐正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26):81+84.
[3]吴长颖.初三化学教学中生活化知识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