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数学课“简易方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申学玲
[导读] 数学对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推理分析、实践应用等基本数学所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有着显著而重要的作用
        申学玲
        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浞水镇中心完小  贵州省  遵义市  564305
        摘要:数学对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推理分析、实践应用等基本数学所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有着显著而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认知发展与夙愿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对于学生思维的优化、能力的培育、素养的塑造,切实调动其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对于直观资料与抽象推理的有机整合,就必须以具体且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学为辅助,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提升认识、发展自我中深度把握数学的内涵、价值和意义。而小学数学“建议方程”教学的开展,则切实满足了学生理性思考得以充分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以“简易方程”教学为载体,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直观现象、复杂规律等与“简易方程”教学结合起来,带动学生在解决方程问题、实现认知迁移、归纳方程规律中更好学习数学,逐步提升宗素素养,为实现小学数学“简易方程”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路经拓展,教学效能提升而给予保证,奠基铺路。
关键词:探索;小学数学;简易方程;有效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思想认知得以充分发展的奠基期与塑造期,其思维发展虽然主要以形象思维、直观思维为主,但实现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培养,则已经成为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的突破口与关键点。基于此,教师应该以直观认识为基础,在高效开展“简易方程”教学中适当渗透抽象推理能力的培养,为促使学生在今后更好学习复杂方式与函数知识而提供铺垫。通过对“简易方程”结构特性的客观分析,让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特性的基础上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认知蜕变、获得能力提升。达到切实提升“简易方程”教学效能,科学优化“简易方程”教学设计,全面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目的。
        一、借助生活化问题,实现对于“简易方程”教学模式的优化
        “简易方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综合素养的塑造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所涉及的“等量关系”,则必须借助学生抽象思考、深入探究去理解,且必须以对于未知数与常量关系分析为基础。但是,由于很多小学生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上依然不够完善,引导其实现对于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等量关系的客观分析,进而列出具体算式,开展数学运算与数学表达就显得极为困难。因此,教师在开展“简易方程”教学时,可以为现实生活常见的问题、现象、规律为辅助,将“简易方程”涉及的知识、问题、内容等融入生活化视域,带动学生在特定场景、现实情境、具体环境内分析不同未知数,将诸多未知内容迁移至直观经验,使“方程”意识得以充分构建与直观呈现,为实现教学模式优化与教学效能提升而给予保证。例如,在开展“方程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生活化问题,使学生将常量知识迁移至“简易方程”视域,构建以“简易方程”为载体的思维状态,获得认知突变。具体问题为:(1)已知丽丽现今12岁,她的父亲37岁,那么丽丽与父亲年龄相差多少岁?(2)已知丽丽现今12岁,她的父亲比她大25岁,那么,应该如何借助“方程”关系来表示丽丽与她的父亲年龄之间的等量关系呢?结合上述问题,教师首先组织学生从第一个问题解析入手,直接列出等式:37-12=25;接着结合第二个问题,构建方程:设丽丽父亲年龄为x岁,则x-25=12,让学生在自主构建方程中实现对于“方程概念”的深入理解,明确方程的基本形式、特性、结构,获得认知迁移。
        二、利用针对性作业,实现对于“简易方程”学习内容的巩固
        以作业设计为载体,帮助学生在巩固与检测中实现对于“简易方程”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充分学习,是实现小学数学“简易方程”教学效能提升与方法优化的必然途径。因此,教师应该本着“查缺补漏”的原则,科学设计“简易方程”作业,在专项训练作业、分层分类作业、迁移拓展作业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简易方程”,把握其内涵与实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业并不等于“题海战术”,作业效能的发挥必须以科学设计为基础,如果作业过难,则势必会挫伤学生热情;作业过于简单,则难以触发学生欲望。

这使得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必须凸显出针对性、科学性、发展性,让学生在符合自身“最近发现区”的认知空间内确立方程意识,获得认知迁移,积累学习经验,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简易方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抽象思维比较欠缺的学生,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简易方程计算题,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理解一些最常见、最普遍的“简易方程”概念、形式、结构等知识;针对一些思维比较灵活、迁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适当提升作业难度,引入一些拓展性应用题,促使学生结合自身认知实际自主构建“简易方程”,探究其中的等量关系,实现对于方程意识与数学素养的塑造,逐步提升其应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归纳常规性方法,实现对于“简易方程”教学内涵的迁移
        由于很多小学学生缺乏自主归纳整合的意识,以致其在“简易方程”学习中往往不会自主对某类方程题型的解题技巧、策略、方法等进行总结与整理,进而构建出适用性“方程”学习规律。其对于“方程”知识的学习、“方程”内涵的理解、“方程”特性的把握也会因为认识不充分、学习不深入而陷入认知倦怠,对应的教学效能自然也会大大折扣。基于此,教师应该以基本解题策略归纳、归类、整合为辅助,促使学生在思维、认识、理解上把握“简易方程”的规律与特性,既化解了同类问题解答中的谬误,又提升了“简易方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学生对等量关系、已知量与未知量获得直观且深入的把握。例如,教师可以引入简易方程:x+5=10.5,1.5x=75等训练,组织学生列出详尽且具体的解答步骤,然后开展观察与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任何简易方程问题的解答,都可以以加减乘除的内在关系为辅助,借助基本的运算规则,对方程结构进行化简,使等号左边仅剩一个x,并对等号右边具体数值计算,得出x的答案。这一规律的总结,既化简了“简易方程”解题难度,又促使学生实现了认知迁移,增强了“简易方程”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发展性。
        四、结论
        总之,探索小学数学课“简易方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最基本的认知体系,促使学生在多元性、针对性、丰富性、实效性探究、解题、反思、总结、实践中深度把握“简易方程”知识的内涵、本质、规律,实现认知蜕变、素养提升、能力增强,为后期复杂方程教学、函数知识学习提供助力,是新时代小学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得以更好开展的发展趋势与必然定位。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数学“简易方程”教学时,应该从学生认知特性、学习实际、发展需要出发,科学构建教学模式,适时优化教学措施,逐步拓宽教学路径,灵活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针对性引导与科学性促使下深入学习“简易方程”知识,逐步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彩侠.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策略探究——以《简易方程》一课为例[J].科幻画报,2019(12):97.
        [2]尹宇.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小学数学简易方程的教学与思考[J].科普童话,2019(38):109+111.
        [3]彭亮,徐文彬.重思小学数学《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形式与实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9,35(03):37-39.
        [4]倪海飞.探索小学数学课“简易方程”的有效教学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9(0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