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房露露
[导读]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人们也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房露露   
        聊城第三中学北校   252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人们也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而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之中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成为了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涵,然后探究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之中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要求,成为了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建立的基础。人文精神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精神,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之中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揭示人类命运与人文精神存在的关系,通过历史知识探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确保人文精神培养贯彻到历史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从而为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涵
所谓的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类自我关怀的一种能力,体现为对人尊严、价值观念、共同命运以及理想追求的肯定和尊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珍视,是全面人格发展的一种肯定。一般来说,人文精神往往需要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传递加以培养,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进行关注。而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人文精神应该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观念和价值观念,并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构建出更加符合当代高中生需求的人文精神培养体系。我们可以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涵总结为以下方面:首先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总结历史经验,吸收历史教训,养成更加科学的历史观念,形成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关注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价值观念;其次要能够在历史课程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用历史之中无数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先驱的精神浸润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在历史课程学习之中,人文精神培养也包含了人生观念培养和探索意识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在各国文化学习之中养成对他人信仰、文化成果的尊重认同,了解世界文化体系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明确历史、世界与个人之间存在的联系,确保学生能够养成更加正确的历史研究观念[1]。
然而在实际教学之中,很多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将所有的精力和教学资源都放在历史知识的传递之上,这也就导致大部分高中历史课堂没有给学生提供人文精神培养的空间,这也背离了高中历史课堂开展的本质要求。在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之中,更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弘扬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也体现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而对于历史教师而言,也应该明确历史知识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功能和意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之上,用源远流长的历史知识来提升学生的内涵。这也就要求教师能够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加以贯彻和落实,不断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之中养成更加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健全的人格。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多种工作开展的绝对核心。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意识到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会在教学活动之中更加强调知识的传递,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之中,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会接触到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历史和意识形态,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受其他国家不良思想左右的情况,导致学生对我国精神文化财产缺乏应有的了解,难以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情操,导致高中生的人文素养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会采取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背诵历史人物的关系,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却忽视了历史事件之中蕴含的人文性,没有从历史知识之中汲取历史的人文内涵,学生无法从历史事件、人物行为以及事情发展趋势之中探寻实际价值,难以明确历史事件与实际生活存在的必然联系,导致学生的品格和观念无法得到有效树立。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对策
(一)紧紧围绕历史教材开展人文精神培养
高中历史教材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富含了较为深刻的哲理,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所在。而教师在人文精神培养之中也应该紧紧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学机制,结合学以致用和以史为鉴的历史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历史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应该改变以往只会空洞说教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之上,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需求,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品德教育、历史观念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空间,提升人文精神与历史课堂教学结合的紧密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举例而言,在学到《两次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人文精神培养教学机制,让学生去搜集两次鸦片战争相关的资料,分析鸦片战争对我国造成了哪些影响,让学生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并引导学生将历史教材内容与自身实际生活进行对比,从而明确鸦片战争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教师也要教给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究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要求学生谈谈对鸦片战争结果的感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将会在教材的深入阅读之中自然而言形成了“国富民强才不会受欺负”的想法和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为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与其他学科形成联动教学机制
在高中历史教学之中,教师不仅要从历史探究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要与其他学科形成相应的联动效应,让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之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明确其他学科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对人文精神培养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为学生树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使人文精神培养更具深入性,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举例而言,在学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这一课时,这一课人文精神培养人物在于通过对三国时期到隋唐文化的研究,分析我国佛教、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探究当时科技发展、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风气之间存在的关系,让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分析历史问题。这也就要求了教师能够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让学生感受到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确保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的文化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结合语文知识,引入三国时期《洛神赋》《短歌行》,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南北朝的《木兰辞》让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之中探究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出现了哪些风格上的变化,让学生能够以历史学习的角度,运用语文知识去归纳和总结历史规律,明确历史发展进程对文化传承和创新造成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和历史的联动教学中获取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全面培养,达到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预期要求。
(三)不断拓展历史教学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之中,想要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良好培养,教师就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拓展历史教学的内容,提升历史课堂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得到有效拓展,让学生能够以更宏观的视角去分析历史问题,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使学生能够掌握在历史事件之中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和对策,让学生对多种事件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知,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到有效培养。
举例而言,在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造成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五四运动的关系”等多种课外拓展主题,要求学习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文献阅读,互联网资源查找的方式完成课题研究,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之中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加以展示,提出自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和主张。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历史教学内容将会得到全面拓展,学生也将掌握自己查询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而在历史真相的探究过程之中,学生也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多种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有着更加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对我国当今社会发展、国际地位的来之不易有着更加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达到预期要求。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能够对拓展历史教学的部分加以客观评价,评价方式应该以鼓励和鞭策为主,要能够从肯定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拓展学习之中获取对应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使学生更乐于去探究课程之外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热情,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全面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高中历史的内容较为复杂,而想要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历史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意义加以明确,使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良好培养[2]。
举例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讲座,探讨中国优秀文化在传承过程之中有哪些规律和变化,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精华和糟粕,让学生明确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确现代化发展过程的艰辛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确保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让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感受到历史对其的启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探究观念,推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高中历史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纪录片和教育片,让学生在对历史的体会和感悟之中不断培养出相应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能够在绚丽的历史画卷之中感悟为人的道理,使学生的性格和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之中得到良好培养,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预期要求。
        四、结束语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课堂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教师能够给予其必要的重视,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之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对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之中获取良好的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确保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多种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勇.如何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新课程·中旬,2016,(5):117.
[2]陈婕.如何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新课程·中旬,2015,(5):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