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杰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蔡寨中心学校 256502
摘要:教育主要包括显性教育以及隐性教育这两个方面。随着我国教育不断地深化改革,我国对于小学教育方面也愈加关注以及重视隐性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极为注重。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还未发育成熟的阶段,在接受显性教育方面还不全面,不能完全消化所学的知识。因而,为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隐性教育。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现状为出发点,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小学生隐性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隐性教育;德育教育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现状
隐性教育主要是针对显性教育来说的。简单来说,隐性教育就是教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利用无形的环境、情感、氛围等隐性资源,把教学内容无形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到思想品德的教育,然后提高思想品德品质。一直以来,传统教学方式都是围绕着显性教育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尽管能使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教学开展实效性的效果却是不明显的。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将隐性教育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可以将教育变成无形当中。将原来传统沉闷的课堂转变为更加轻松、愉快的课堂。如此,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并与教育不够全面的显性教育进行互补,让隐性教育所具备的潜隐性、愉悦性以及自然性给显性教育提供更好的补充。基于此,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更好的上升空间。由于小学生们接触到越来越多新鲜的事物,性格也很外向、思维方面也很活跃的原因,他们的对事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以及看法。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教学的时候,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以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基于此,隐性教育恰好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实行隐性教育更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2.1对隐性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根据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式来看,教师对于隐性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是不够重视,或者说教学实践相对来说比较少。其中,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在小学这一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是不作为主要课程以及不需要进行统一考试的。因而,大部分的教师都会忽视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这一课程,从而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还是按照以往传统的显性教育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授的。并没有意识到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借助无形的环境、情感、氛围等隐性资源进行教学,会更有利于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与道德观念。
2.2学生课堂体验感不足
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时候,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使用平平无奇且空泛的语言讲解出来。这种用语言讲解的教学内容,更不利于学生吸收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更不助于教师进行隐性教育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内容。此外,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极少借助环境、氛围和情感的隐性资源,加深对小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也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无法进行课堂的深刻体验,也无法感受到正确的法治观念与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教师对于隐性教育的相关内容也是理解甚少。这非常不助于在课堂中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法治观以及道德观的形成。
2.3教师引导不够
在小学时期,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自身的教育和引导有很大的关联。学生学习的标准大部分来自于教师的示范以及行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由于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模仿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自身的教学动作或是行为习惯,学生都是看在眼里的,对与学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种影响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教师本身的行为习惯也是对学生隐性教育的一种方式,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到学生的学校发展。
因为,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3加强对小学生隐性教育的对策
3.1提高对隐性教育的重视程度
提高对隐性的重视程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隐性教育的教学策略之一。同时,利用各种隐性资源,融入实际教学和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与道德观念。为了提高教师对隐性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清楚认识到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隐性教育加以了解;其次,教师需要掌握好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和阅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内容,确定教育的目标,合理开展隐性教育方式的实践教学。继而,从本质上认识到隐性教育的优点;最后,依据无形的环境、氛围以及情感等隐性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让学生无形中与道德知识内容和法制法规有所接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总体来说,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将隐性教育的教学方式落实到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才能更好地与显性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2加深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
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的原因,比较好动,极易在课堂上开小差、上课不专心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实施隐性教育,可以营造出欢乐、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及轻松的学习环境。继而,教学方式也随之灵活多变,并可以满足不同受教个体的需求。如此,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的专注力,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以及加深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也为学生未来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在课堂上,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氛围,会有一个愉快的心情。从而,在下课之后,学生拥有一个好心情,对于学生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极大的帮助。此外,更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探索,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良好习惯形成之后,还有益于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进行更好的结合,继而,有助于小学生逐渐形成和建议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学习体系。
3.3加强教师自身行为的引导
加强教师自身行为的引导,有助于加强对小学生隐性教育。在日常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正视自己的行为规范,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以自身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正确的行为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说话或者谈话的时候,可以学会俯身倾听学生说话。在学生说话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断。对于自身的站姿或者坐姿的话,不要大幅度进行,要做到站有站姿,坐有坐姿。假如老师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以注意,学生潜移默化中就会有意无意之间模仿教师的行为,继而,逐渐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也基于此,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德育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隐性教育教学方式之一。利用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到道德知识也可以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其基本道德素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意识形成以及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不仅仅要对其道德与法治教育加以重视,还要对其的隐性教育方式有所重视。采用易于小学生理解以接受的教育方式,逐渐培养小学生正确道德观和法治观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隐性教育是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教育形式之一。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要将其更好地运用起来,从各个角度开展隐性教育,并且不断将教学内容加以完善,以此达到隐性教育的最终目的。目前,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隐性教育越来越重要,教师要善于探索和实践其教育方式,继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静.《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五邑大学,2018.
[2]苏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18):197.
[3]章恬.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4]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陈旭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