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青海省西宁市北大街小学 青海省 西宁市 810000
摘要:受到地域文化、用语习惯、风俗民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方言区教师在用语规范性、精准度上依然存在很大问题。这一现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其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直接束缚课学生学习发展的实现。而且,由于很多方言使用比较普遍,以致大多数教师对于普通话的使用不够充分,且很难在短时间内走出方言误区,进而诱发了教学、表达、交际等领域的语言不通、语意误解。因此,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帮助诸多方言区教师及时走出方言误区,切实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便显得尤为重要。既有助于其用语规范性的提升,又有助于其表达障碍的消除,更可以对学生语言学习带了更为积极且充分的引导。
关键词:方言区教师;普通话水平;提高;策略
我国现有方言区分布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七大方言区。这些方言区的存在,对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带来了比较直接的影响。尤其是方言区教师在用语层面的不规范、不标准,严重影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学生语言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该从不同方言区教师用语习惯与特性出发,开展深度剖析,通过对比分析,借助实践探索,找寻出方言区用语与普通话用语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开展针对性变革改进,进而达到突破方言障碍,提升语言使用质量,使普通话得到深度普及、全面推广的目的。
一、方言区教师普通话水平状况分析
对于很多方言区教师而言,其在平时的交际、表达、交往中对于普通话的使用少之又少。受到地域用语实际情况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于普通话的使用大多集中于课堂教学或者外出活动领域,这使得很多教师便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带有方言色彩的普通话用语习惯,在发音、用语、用句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规范、不精准、不到位等问题。而这一用语误区的改观,离不开多方努力,更离不开必要性学习、引导、监管的督促。
1.发音不够精准规范
大多数方言区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前,都经过了比较系统、规范的普通话学习、培训、考核,在普通话使用上具备一定基础与能力。但是,进入工作岗位后,受到地域方言使用现状的干扰,使得其在交际、表达、交往中便会有意识向着地方方言靠拢,久而久之,其在普通话使用上便打上了比较显著的地域性、方言性烙印。例如,对于翘舌音z、c、s和zhi、ch、shi区分不准;鼻边音n、h和l、f区分不明;前后鼻韵母an和ang、en和eng区分不深。还有一些方言区教师会将“早上好”说成“早散好”,将“你听我说”说成“你听我梭”等。在“谢谢”、“先生”、“什么东西”等发音时,出现声调不标准,发音不规范等问题。
2.用语不够充分到位
众所周知,普通话之中所使用的很多基本词汇,都源自北方方言,而诸如湘方言等一些地域的方言语汇,并未被吸纳至普通话领域。而很多教师并未发现这一特殊性与差异性,以致其在用语、用词、用句时,依然将一些掺杂地域色彩的词汇、句子、俗语等运用于日常交际。由于语气、表达、词性的差异,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引发一些误解。同时,有些教师在用语过程中对于逻辑关系、语法特性的把握不当,进而出现一些语序颠倒、褒贬差异、文白混用的现象,其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普通话的使用与推广,
二、提高方言区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有效策略
针对方言区教师在普通话应用、推广、普及等诸多层面所存在的误区与不足,教师应该从地域实际、用语差异、发展需要、认知现状等出发,深度剖析、多元探究、积极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切实增强自身的专业化素养。
1.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方言区教师普通话水平提升的自觉性
由于方言区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性、循序性、发展性过程,而且受到地域因素影响,导致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困难重重。如果没有科学的监管与督促,仅靠教师自觉、自发去学习,势必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学校应该确立比较完备、规范、科学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将普通话水平提升情况作为教师业务能力的考评指标之一,体现至其教学技能评判、教学素养评价等方方面面,让教师于内心深处认识到改变普通话现状,提升普通话水平的紧迫感与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应该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氛围,要求教师、学生在校园内、课堂上、生活中用普通话、说普通话,于潜移默化中增强教师使用普通话的意识。另外,学校应该多组织培训、学习、研究等实践活动,让不同教师具备更多提升自身普通话水平和能力的机会,为确保方言区教师普通话水平提高而提供保证。
2.借助多元方法,确保方言区教师普通话水平提升的科学性
切实掌握不同地域方言特性,是确保教师在普通话水平提高过程中对症下药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探寻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策略的时候,应该从地域实际与自身用语问题出发,借助比较法、观察法、辨析法等诸多方法,在分析中纠正用语误区,在实践中予以改进。一是借用比较法,多听取标准的普通话发音,从声母自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韵母舌位、唇形、动程、声调调型、调值、音变等入手,逐步改进自己的用语错误。在稳扎稳打中逐一改正不良用语误区,提高普通话水平;二是借助观察法,在训练中对着镜子,从发音时的口型开始,实现对于舌位的科学控制,改变将“o”读成“uo”等谬误。三是借助辨析法,针对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针对同一读音的应用类型,开展专门性辨别、分析、研究,并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字、词应用其中,反复练习,在不断强化汇总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与应用能力。
3.注重口语训练,推到方言区教师普通话水平提升的实效性
普通话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用语情境,教师应该从口语训练入手,将普通话提升训练置于具体用语生态内开展练习。一是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在听范读、模仿实践中积累经典语句、段落、词汇、句式的读法,逐步走出方言束缚。二是多参与口语实践训练活动。通过收听新闻联播、人民广播等方式,在发音、吐字、上向着普通话的用语规范靠拢,逐步增强自身语感,并在公共场合尝试使用普通话交流,于无意识间逐步提升自己的普通话使用水平。
三、结论
总之,实现对方言区教师普通话使用水平与能力的提升,既符合新时代教师素养提升实际,又顺应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而且,教师对普通话的使用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用语习惯培养,用语意识增强。因此,为了切实打破方言区教师普通话使用所存在的障碍与束缚,教师应该从自身所处地域实际出发,充分研究、剖析、探寻方言区语言使用层面所存在的误区与弊病,进而确立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改进策略,加大对于普通话的使用力度,消除方言用语中所存在的误区与困惑,健全普通话使用情况评价管理机制,落实口语基本能力训练措施,探寻方言用语弊端,在高效训练与深度实践中逐步走出方言用语误区,逐步提升自身普通话使用水平,切实增强自身用语规范性与精准度,为确保普通话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更好服务于自身专业技能增强而提供助力,奠基铺路。
参考文献:
[1]王文静.亳州方言区考生普通话水平提高的策略——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角度[J].滁州学院学报,2016,18(01):70-72.
[2]柴连明.提高方言区高校教师普通话素质的策略[J].品牌,2014(09):189.
[3]李力.提高湖北方言区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教学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4):169+182.
[4]李季.方言区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提高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