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6期   作者:沈慧、司泰宁、徐盟浩
[导读] 目前,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民办教育发展中,也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沈慧、司泰宁、徐盟浩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医药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目前,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民办教育发展中,也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其中,就业问题尤为明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民办高校要做好学生就业心理调适,为学生就业提供相关服务。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
        当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人手必备的工具,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及招聘会等求职方式已经被网络求职替代,其方便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但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毕业生在求职中需要应对更大的心理压力。为让民办高校毕业生正确对待就业,就应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调适。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1、焦虑抑郁心理。民办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焦虑的心理情绪,担心自己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对自己缺乏信心,每天在紧张不安的情绪下度过,很多学生斗殴存在着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运动型不安等症状。这些症状在日积月累下,很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不仅会丧失就业的信心,还会危及自身生命。
        2、从众心理。这类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毕业生自身缺少主见,对自身特长及能力的了解不够全面,对市场及专业发展趋势不够了解,在就业选择上,随波逐流,最终导致就业失败,屡屡受挫,学生就业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胡乱就职,阻碍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3、依赖心理。学生自身能力水平不足,无法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就业上过分的依赖家长、师长或朋友。这类型的学生在毕业就业中往往会出现较长时间的空白期。在这期间,学生无所事事,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不高,缺乏主动寻找工作的动力,很容易错过就业良机。
        4、自卑心理。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其在就业过程中会表现出自卑的心理,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无法以勇敢和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极度缺乏自信,过于关注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较低,仅仅关注自身的不足,而忽视了自身的优势,过低的自我评价使其无法主动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在职业竞争中采取消极的态度,最终这类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择业与就业。
        5、自负心理。存在自负心理的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对用人单位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无法脚踏实地,不愿接受基层艰苦的工作。如自负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则会放大学生的虚荣心,其将目标放在大城市和大企业,却忽视了自身的条件和未来的发展,甚至与同学攀比,最终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日常生活。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对职业的定位及不客观评价对于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较大影响。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部分大学生自身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不利于其自身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障碍,降低就业率。而且一些媒体夸大宣传或者虚假宣传,引发毕业生就业心理负担或者心理问题。
        2、高校因素。高校为增强自身竞争力,不断加大招生数量,使得应届毕业生人数逐渐增长,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另外,由于民办高校在就业指导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且在教育指导中,一味的给予学生意见和建议,却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健康发展,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日后的就业。
        3、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受到传统的望子成龙观念的影响,父母通常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期待,而这增加了毕业生的心理负担,亲子之间沟通不畅,导致毕业生对自身职业规划存在偏差,且长期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4、学生因素。大学生的智力和文化素养较高,其对自我实现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学生无法正确认识社会,社会经验匮乏,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心理素质有待锻炼。大学生无法以正确的理念应对就业中出现的困难,导致学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引发多种心理问题。
三、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心理异常等,不仅教师及家长要加大重视力度,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做好心理辅导,树立学生积极面对就业问题的理念和信心。
        1、借用智能终端增强学生就业主动性
        在就业心理问题疏导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教师可以借助手机等智能设备的互动性、及时性等优势,提高心理教育及辅导工作效率。幸福绝对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自己幸福感的表达拥有绝对的发言权。通过手机App的应用,毕业生可在闲暇时间内进行相关行业信息的浏览和了解,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并对存在的疑问实行线上咨询,得到专业的详细解答,进而为就业规划提供可靠依据。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终端信息发送功能,在课余期间完成就业消息的推送,帮助学生寻找就业机会,有效拓展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视野。
        2、依托大数据开展就业心理分类调适
        在就业心理疏导中,可按职业种类及学生的求职需求实行分类管理,对网络服务平台予以模块划分,根据岗位不同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面试技巧培训、实践能力培养等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在网络平台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供相关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提供支持。另外,在网络平台中还可设置实训及应用模块,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予以测评,综合测评结果,详细讲解学生需要重点提高的事项,以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再者,可根据务实、技巧、实操的原则来设置就业培训课程,增加就业心理疏导选修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毕业生的高效就业。
        3、各方共同协助实现就业心理调适目标
        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动交流,这对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辅导质量有着显著效果。学生可将自己的求职经历分享在就业心理交流平台中,根据密切的交流沟通,针对自身在面试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之处实行研究和分析,从而避免下次面试中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提高面试成功几率。师生之间可模拟面试环节,教师担任面试官,对学生在面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出和改善,传授学生更多的面试技巧,训练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灵活解决面试中存在的突发问题。老师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应时刻充当陪伴者和心理咨询老师,为毕业生脆弱的求职心理保驾护航,这有助于缓解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产生的高度紧张和焦虑不安的情绪,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能起到一定的心理调适作用。学生可及时了解应聘企业的人才招募情况,掌握公司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明确公司的用人要求,之后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及思维转换能力,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学生抒发自身存在的就业问题提供途径,学生可匿名提交自己的问题,由专业辅导人员解答,以此保护学生的隐私,且更容易提升就业心理调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加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陈振锋.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路径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7(9)
[2]韩亚君,刘珈莉.大学生社交App使用情况调查——以吉林大学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
[3]臧凯,李英,王钰淇.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0):83-85.
[4]邓元宵,姜莉,徐珊,万倪彤,周遥遥.基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分析[J].高教研究,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