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如何巧妙运用体态语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20年5月   作者:丛艳平
[导读]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细致地分析了体态语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其中的实例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对小学教学,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学校 丛艳平    黑龙江北安164000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细致地分析了体态语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其中的实例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对小学教学,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体态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运用,技巧
           小学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注意力很难坚持很长时间,教师在教学中过多使用语言进行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英语课堂更是如此,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细致地分析了体态语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其中的实例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对小学教学,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体态语的定义:
        体态语,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目光和空间距离来进行交流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就语言教学而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手势、目光、动作、表情等来表达某种意思,活跃课堂气氛,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形式。在教学中单靠语言所能传递信息的效率较低,特别是对语言类科目的教学,要想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必须辅助一定的非语言方法。因此,在英语课堂上除了正常的“声”之外,更应该注重“情”,不仅包含音调、音色、目光、表情,还有身姿、手势、动作等,这就是教师体态语。
        二、体态语的作用:
        教师体态语言能够辅助有声语言,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传情达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所要表达意思的同时,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交流。我们通常称英语为“外语”,因为它的“外”增加了英语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们注意到以英语为母语或主要语言的人们在交流时往往附带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体态语。这对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需要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而这正是体态语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教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妙用。
        1、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课堂上,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而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体态语的有效运用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答问题时,老师慈爱关切的眼神,会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从容作答;回答完毕,教师赞许的点头、微笑、拍手,学生就会明白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不断增长。比如在一次评优课上,课堂刚刚开始,我提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只有三两人举手,平时可不是这样的。我想可能是因为评委过多,孩子们紧张,平时特别积极的孩子也不敢举手了。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的是鼓励。我微笑着耐心地说:“Trust yourself.Don’t be afraid. You’re the best.”说完我把右手高举,这一动作带起了两只小手。这时我继续说:“Who wants to be the first?”然后把左手举得更高了,连身子都侧立起来了。孩子们依次举起了小手。课堂气氛慢慢活跃起来。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洗耳恭听”以及“拍手”都是体态语言。体态语言的合理运用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快的到提升。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的相辅相成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2、更好的表情达意,使所言之意更清晰
        体态语言的合理运用能够帮助有声语言更好的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和渲染气氛。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词汇量小,听说能力有限;但在英语教学中,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词汇,这种情况下用冗杂的语言去解释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和压力感。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运用体态语,就能够化难为简,学生也可轻松愉快地领会理解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教师体态语和英语教学中的课堂用语的结合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体态语具有直观化、形象的特点,教师使用一些形象化、趣味性的体态语能够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也能使学生真正的乐在其中。“同桌操练”、“师生对话”、“上讲台模拟表演”等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可用适当的身体动作来表示,如交换同桌,教师双手做交叉状;停止活动,用暂停手势;听录音,用手指点着耳朵等。类似体态语的反复操练,能够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和默契,使课堂教学寓学于乐,又快又好。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的协同使用,相辅相成,增强了表达效果,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3、维持课堂纪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小学老师而言,除了具备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强大的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要上好一堂课,维持好课堂纪律尤为重要。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处于不成熟时期,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小声说话,交头接耳等现象。

这时,大部分老师往往会批评指责一些学生,甚至引起矛盾冲突,这样不仅耽误了课堂进度,也容易引起学生抵触心理,影响了课堂效果。教师若能把体态语恰当的运用到维持课堂纪律上,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在维持课堂纪律上,体态语的合理使用无疑要比传统吼叫式、讯问式的苛责有效的多。吼叫式的斥责容易激化师生双方的情绪,造成局面的恶化和失控;讯问式的处理容易给学生带来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这两种方式均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带来严重的损害,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小声说话时,教师的瞩目顿足,就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转而集中听讲。体态语言的灵活运用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了直接的言语批评给学生带来的难堪,而且能使学生形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4、拉近师生距离,传递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既有认知的一面,也有情感的一面。师者,也并非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新时期下的教师更要能做到“示以美好”,而这更侧重于情感层面的交流。现阶段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个性相对张扬。传统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很容易给学生带来限制和距离感,而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能极大地增加教师的个人魅力。体态语言包括目光注视、微笑、手势、身体位置变化等的使用也会使教师本身感到轻松和愉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传递最丰富的个人信息。教师的目光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情绪和灵感。教师慈爱的注视,能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力量;教师亲切的目光,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学生成功攻克难题时,教师短暂的注目,都能胜过几个“Good”、“Wonderful”的褒奖。微笑是课堂中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体态语表现方式,它能示以友好,拉近交流双方的距离。微笑对小学英语教学尤为重要,教师的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教师的一颦一笑影响着学生上课的一举一动。课堂伊始,教师面带笑容地走上讲台,会立马吸引学生的注意,一堂生动的课便缓缓展开;答对问题时,教师的点头微笑让学生体会到赞许;答错问题时,老师的微笑充满着鼓励,使学生不气馁,更加努力;课堂偶发趣事,教师幽默一笑,学生倍感亲切。体态语的使用,能够拉近师生的心灵,使教师更亲切、和蔼,更受学生的关注和爱戴,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微笑、手势都能在学生的心中撒下一颗种子,学生在听听、看看、说说、笑笑的教学中体验着体态语带给他们的愉悦。
        三、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技巧:
        1、表情自然,轻松教学:表情,是体态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种。如著名的演员王刚,他所扮演的和坤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他就是善于运用面部表情把和坤的那种敷衍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表情,以微笑示意的体态语言,活跃气氛,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无疑能起到浓烈的催化作用      
        2、眼神真挚,以爱传情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运用不同的眼神,可以传递出内心深处丰富多彩、惟妙惟肖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用不同的目光来教育学生。       
        3、手势明确,直观授课:手势,是指一个人表达意思时手的动作姿势。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可以使教学语言形象、活泼、生动。              
        4、距离适当,可亲可敬:走动是老师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老师一节课只一个姿势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课堂就会显得单调而沉闷。相反,老师适时地在学生面前走动,而又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动作,如走上前亲昵地拍拍学生的肩膀;微笑地倾听、纠正他们的发音;在小组讨论、练习对话时走到学生中间,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等,这种空间距离的缩小可以密切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课堂就会边得充满生气和活力。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技能,还应熟练掌握体态语技巧,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调动学生,使自己的授课技术达到一种趋于完美的境界。
        总之,在外语教学中,非语言教学不容忽视。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协调运用体态语,能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体态语的有效使用可以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双赢”。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非语言教学有效的利用起来,突出哑语的作用,以无声胜有声,使之最有效的为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
        [2]郑红,杨文海.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J].高校社科信息,1997,(6)
        [3]刘发玉.试谈教师的微笑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5,(9)
        [4]庄锦英、李振村,《教师体态语言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