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效教学 显建模思想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8月第23期(中)   作者:王红美
[导读] 数学建模是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为寻求探索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本文例举大量案例从数学建模的有效性、原则性、落实性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王红美
        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实验学校        310051
        [摘要]  数学建模是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为寻求探索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本文例举大量案例从数学建模的有效性、原则性、落实性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明确建模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明确有效实施建模形式,学会从实际问题中获取信息,正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结合数学建模思想,会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数学  建模  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有这样一个问题:“天要下雨了,若给你一只圆台型水桶和一把尺子,该如何计算降雨量”这是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刚接触时往往感到无处下手。由于平时在教学时,我们往往忽视建模的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凸显建模思想,追求有效教学,既能克服传统教学过分的把知识“纯粹”化,又能有效地实施新课改。并且能很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二、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1)意义
        数学建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努力进取的学风,培养学生初步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气氛,教学过程的重点创造一个环境去诱导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高他们数学素质。
(2)数学建模促进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使学生真正能自主学习,切实地促进数学思维品质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即凸显学生主动学习,突出数学本质的教学。数学建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
        建模与教学的关系是:既交叉渗透又连环互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即是思维与活动的关系,而思维、活动是建立在雄厚扎实的基础训练之上;反过来,有了扎实的基础训练思维将会更敏捷,活动将会更有效,模型的建立其流程如下:


三、数学建模培养原则
(1) 教师意识先行原则
        生活应用的数学问题有时过难,不宜作为教学内容;有时过易,不被人们重视,而中学教学教科书中“现成”的数学建模内容又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具有数学建模的自觉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坚忍不拔、孜孜以求地去探索,有不达目的不罢休,题不惊人誓不休的气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数学建模意识去熏陶学生,也才能在看似没有数学建模内容的地方,不满足于表层的感知,而是“如摘胡桃并栗,……三剥其皮,乃得佳味”。比如:
        [试验]: 用长度一定的线段围成一圈, 怎样围使得围成的面积最大
        开始学生与多种猜测,当由一位学生拉动这条线段及由另一位学生测量长度计算面积。根据他多次拉动线条,及计算面积得出,在周长一定时,圆的面积是最大的。根据这次活动结果,我们再对此做一个证明
       
(2) 依“纲”靠“本”,抓好“三基”原则
        “纲”是教学大纲,“本”是课本,“三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注重学生“三基”的系统教学。一般在数学体系中可分为纯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范畴,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纯数学是应用数学的基础,应用数学是纯数学的发展与深化。没有广泛而扎实的“三基”,数学应用意识不会自发的形成,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3) 创新意识原则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
四、有效实施建模形式
(1) 从课本中的数学出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与时俱进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不仅不能削弱基础,反而更加重视基础。
        [案例]“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方式是:利用数轴给出结果分析法则的特点应用结果学生练习归纳小结。
        简评:反思当时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落实“双基”,即记住法则,不要算错,但没有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不但不能引发学习的兴趣,更不会体会到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
        另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方式是:以我站在讲台位置为原点,向门的方向规定正方向,向窗的方向为负方向,我向门先走2步,再继续走3步,……,则
        (+2)+(+3)=?                (-2)+(-3)=?
        (+2)+(-3)=?                (-2)+(+3)=?
        简评:情景设计很直观,基本做到结果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景的统一,也能渗透数学教学思想,但单凭一个式子就得加法法则,总觉得太单薄。
        另一位老师的设计的:学校举行象棋比赛,小王上午与小张赛3盘,下午与小李也赛3盘,规定赢1盘记作+1,赢2盘记作+2,……,输1盘记作-1,……。平局记作0,根据这些信息,讨论下面问题:①列出小王上午输赢的各种可能?②列出小王下午输赢的各种可能?③小王一天输赢的可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④这些数学式子有何特点?
        简评: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情景,在一定量的算式基础上,学生自然很牢固地建立起加法法则这个数学模型,引发学生的情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工作上也要“与时俱进”。
(2) 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出发
        加涅认为:“教育的中心问题是教会人们思考,运用他们的理性力量,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 有效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案例]某果品公司急需将一批不易存放的水果从A市运到B市销售,现有三家运输公司可供选择,这三家运输公司提供的信息如下:

        解答下列问题:
        ⑴若乙,丙两家公司的包装与装卸及运输费用总和恰好是甲公司的2倍,求A、B两市的距离。
        ⑵如果A、B两市的距离为S千米,且这批水果在包装与装卸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为300元/小时,那么要使果品公司支付的总费用最小,应选择哪家运输公司?
      
        简评:此类决策性应用题很多,都源于实际生活中产生,诸如购买方案的决策,劳动力分配决策,最大利润的决策等等,其关键在于先构建一次函数模型,而后再自变量取值范围内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进行决策。
        
        (打水问题) 假设有一群人, 他们拿着大小不等的水桶打水, 但是只有一个水龙头, 那么应该怎样安排, 使这群人总的等待时间最少
      
(3) 以社会热点问题出发
        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市场经济中涉及诸如成本、利润、储蓄、保险、投标及股份制等,是中学数学建模问题的好素材,适当的选取,容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类型的建模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商品经济观念,而且还为日后能主动以数学的意识、方法、手段处理问题提供了能力的准备。例如:
        为了防范“疫情”病毒入侵校园,根据上级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每平芳米的教师地面,需用质量分数为0.2%的过氧乙酸溶液200克在进行喷洒消毒。
        (1)请估算:你所在班级的教师地面面积约为                   平方米(精确到1平方米);
        (2)请计算:需要用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乙酸溶液多少克加水稀释,才能按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对你所在班级的教师地面消毒一次?
        学生通过阅读本题,自然而然地想到2003年上半年那场可歌可泣的、没有硝烟的抗“非典”战争。这是一个列方程类的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学到数学建模的方法,也让学生受到德育教育,体现了数学的社会化功能。
        
        (交通管理中的黄灯问题)在十字路口的交通管理中,亮红灯之前,要亮一段时间的黄灯,这是为了让那些正行驶在十字路口的人注意,告诉他们红灯即将亮起,假如你能停住,应马上刹车,以免冲红灯违反交通规则。
        1、根据该街道的法定速度求出停车线的位置;
        2、根据停车线的位置及法定的速度确定黄灯该亮多久?
        在课堂布置这一问题前,就已对学生作出过类似的问题,没有数字的题目,学生首先该干什么在确定要设一些量的时候,共同讨论共需要设多少的量?
模型假设
        1)刹车距离S等于反应距离S1与制动距离S2之和;(或通过距离S=S1+L+S2+L0)
        2)反应距离S1与车速V成正比,设反应时间为T1,制动时间为T2;
        3)制动时,综合因素为u,最大制动力(摩擦力)F做的功为汽车动能的改变。
模型建立
        由假设2)得:         S1=T1V        ……(1)
        由假设3),在力F的作用下行驶S2做的功FS2使汽车速度从V变为0,动能的变化为MV*V/2,即FS2=MV*V/2,又F与M成正比,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刹车时加速度a为常数,于是         V*V=2aS2                          ……        (2)其中:           a=-ug (F=-uMg=Ma,g为重力加速度)                 ……(3)1)、求刹车的距离S:
        综合A、(1)、(2)、(3)即得:  S=(T1+V/2ug)*V
        汽车速度从V到Vt=0可列           Vt=V+aT2                   ……(4)
2)、求黄灯亮的时间T:  
        由B、(3)、(4)得 :T=T1+V/ug(反应时间可根据统计数据或经验时间得到)将模型应用于实际,知道参数T1、V、u即可。反应时间T1经验估计值0.75秒,车身长为5米,路口为20米,摩擦因素和汽车制动性能因素总计为0.4。
(4) 在其他学科中实现数学建模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数学敞开了一个又一个沉睡于定性分析的科学大门,促进了各学科的数学化趋势.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适时选取其它学科的应用题,通过构建模型,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其它学科的难题.
    1.画图象:首先建立坐标系,采用描点法,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在某地用电热杯烧水,下表是实验数据记录表,在右下面的方格纸上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根据表中数据做出水的沸腾图像。

        提示:这是一个水的沸腾图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将水的质量增加,水吸热增多,升温变慢但水的沸点是不变的,所以选C。
五、数学建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拿到问题却无从下手,学生往往不知道应用什么样的数学方法,对以往所学的各数学分支应用范围和特征吃不透。
        2.阅读能力有一定的缺陷,一般的数学模型问题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时会有许多与建模无关信息写入问题中,学生往往感觉到各种条件杂乱无章,整理不出头绪来,找不出关键性条件,看不到隐在的信息,更不会把原始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建立模型的思维不够严密,步骤不清晰。有些复杂的建模没有可操作性。
六、结束语
        相信在开展“目标教学”的同时,大力渗透“建模教学”必将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路,也必将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创造型”人才提供一个全新的舞台。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当今的21世纪,数学必将大踏步进入所有学科,数学建模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
        
        参考文献:
1.沈文选编著《数学建模》湖南师大出版社
2.黄立俊、方水清《增强应用意识,增强建模能力》中学数学杂志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4.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03537.2/
5. http://wenwen.soso.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