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新样态建构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8月第23期(中)   作者:袁玲
[导读] 作业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环节,它不是课堂教学后遗留的附属品,更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是对课堂教学的考验和延续
        袁玲
        杭州市丹枫实验小学  310051
        【摘要】
        作业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环节,它不是课堂教学后遗留的附属品,更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是对课堂教学的考验和延续。在传统教学和学业压力的影响下,作业形式、设计、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本文从作业的个性化设置入手,谈谈建构个性化作业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
        作业、个性化、分层设计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
        受到传统作业设计的影响,在作业布置中,教师会采用“题海战术”,用机械化、枯燥的练习不断重复训练,缺乏趣味性和生活性。数学老师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个体异,不管是好的学生还是一般的还是基础较弱的学生,都完成同一份练习。虽然都完成了,但是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孩子,质量却是不同的。好的孩子觉得简单,完成很快,慢慢地会越做越快,越做越敷衍。而基础薄弱的孩子,觉得这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苦苦熬着,打击他们的数学学习信心。
        二、小学数学作业个性化作业的设计策略
        1.因材施教,个性化设计
        (1)作业数量分层
        在一个班中,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心智成熟程度、学习能力、习惯甚至是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背景下势必会造成不同层次的发展。并且这样的情况随着年级增加尤其明显,学习知识较简单,学生学习水平差距不明显。但是越到高年级,知识掌握难度增加,一些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没有培养好的孩子就会慢慢掉队,做题速度、正确率都下降,慢慢地造成了优等生早早做完作业无事干,差生则苦苦补作业。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灵活安排作业,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布置分层练习。例如我教的一个班级,一个女孩子乖巧但是性格及其内向,身体也较弱,总是生病请假,这样导致她作业完成速度特别慢。每次请假,她的作业一动不动,也让我很头痛,一下子补很多作业来不及也会造成她抵触心理,不补本来基础就薄弱。所以和她妈妈商量,与学生沟通后,针对她的作业,减少数量,保证基础练习有效完成。在日常作业布置中,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适当减少作业量或者适当调整作业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增加一些思维训练的练习,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2)作业难度分层
        大量机械化的作业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益于学生掌握知识,在作业中,我们可以多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梯度的作业。例如,在一页练习设计中,作业应该包含“基础巩固”和“能力提升”两大部分,让学生有梯度、有层次地练习,避免简单题目重复做这样枯燥的过程。

对于班级的优等生,则可以增加“每日一题”的训练,锻炼这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有自己的“发展区”。
        2.寓教于乐,趣味性设计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才可能从中收获益处”,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尤其是低段的学生主要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更喜欢在游戏中学习。面对这样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在安排设计作业时,要使作业富有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一年级学习简单的20以内的加减法,相比较于面对满满一页的口算练习,学生对于扑克牌等游戏方式的练习更感兴趣。因此,在一、二年级设计作业时,就会利用扑克牌、口算卡片、各种口算游戏等方式来增添作业的趣味性和亲切感,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印象,调动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3.形式丰富,多样化设计
        《新课标》中提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随着现代社会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各个角落。[1]。这说明,现今的社会,对数学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也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丰富形式,多样化练习实践。所以在作业设计中,可以使作业更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将作业和一些游戏、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制作数学小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将所学的内容表述出来。在教学图形内容后,我们就举办了一个“有趣的数学作业”,鼓励学生用数学的图形来创作绘画,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创意,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作品。
        4.注重实践,生活化设计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正是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就能发现,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很丰富,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吸收了很多知识,而这些知识会让学生印象深刻,不会遗忘。反过来,学生学习数学后,发现数学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只存在于课本中枯燥、遥远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数学和生活是不可分割,互相联系的。所以在作业设计时,要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景设置取自于生活,也让学生能够有所共鸣。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双基”。尤其是假期的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在暑假作业设计中,为了贴合学生三年级学习的知识,相对应设计了几项作业:设计了让学生绘制自己家周围的地图,并且标注上方位;用24小时计时法制作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调查自己家庭住宅面积及周围建筑的占地面积。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练习,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关,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而来,也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
        作业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作业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师,要从灌输慢慢向滋养转变,让学生练得有趣,练得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巩晓云。浅谈小学数学作业改革[J].学周刊A版期刊,2015
[3]葛利红。新课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