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整本书阅读调查谈教育“脆弱知识综合症”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王建建
[导读]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孩子在先天基础上获得教益,有所发展。让能者更能,让优者更优,当然同样是必需的。
        王建建
        甘肃省华亭市教育局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孩子在先天基础上获得教益,有所发展。让能者更能,让优者更优,当然同样是必需的。“锦上添花”自然令人自矜,但更为紧要的是让不能者能,不会者会,真正开发和诱导其潜能。这类“雪中送炭”的理念和行动才是教育本质最为深刻的体现。
        这样的理论其实并不新鲜,更谈不上独到。但是现实往往使人“英雄气短”“忧思情长”。那么多最该我们关注和帮助的不能者、不会者、不优者,被我们从一开始就有意无意的忽视,或多或少的慢待,自觉不自觉的放弃。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是问心有愧的。给那些无论哪方面存在“不足”——也许只是暂时的隐蔽——的孩子切实、深情的帮助和扶持吧,这才是教育的良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方法很重要。因为方法就是做法,做法就是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铸就成功。试图寻找一种能走捷径、可以一劳永逸的学习方法的任何努力往往只能是徒劳。一切所谓的方法,只是引导并帮助我们在继承人类文明,创造新生事物上“登堂入室”的途径而已,它并不能代替我们必需的心力付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勤奋才是一切方法的基础和根本。
        严谨是治学的基本素质,体现在教育教学上就是认真对待,全情投入,深入钻研,精心设计,有效实施,自觉反思,务求创新。那种对于课堂和学生的随意和轻率,显然不应该是治学的态度。我总是认为,教师的职业倦怠首先来自于自我前进方向的模糊与迷失,其次来自于心灵世界的荒芜与干涸,再次来自于生活(或者谓之生存)的满足与松弛。如果要加以疗治,处方就是树立远大理想,让阅读成为生命的维C,建立并使之积极参与竞争。
        我们很多时候,把学校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刷几条标语,贴几张字画,没有从更深的层次、更高的程度去把握、考量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师生内在精神和气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的行为表现,别具一格的精神特质才是这种文化的目的和归宿。有些时候,只注重外表的布置和渲染,恰恰是一种没有文化的表现。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有个名言: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如果我们的学生老有问不完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可以走入一个新天地。学生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吃力费劲,恰恰是改革课堂教学的理由,而不是拒绝改革的借口。
        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离开学生实际的任何努力和做法都会是隔靴搔痒或者徒劳。这其实并不难理解,不了解,不掌握,不研究我们工作的对象,我们努力和付出的针对性就会严重缺失,效果必然不佳。
        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就是学校发展已经不仅仅依赖外在因素,诸如政府、社会、家庭的因素,而是主要依赖于自我完善、生长、发展的能力,内在发展能力和水平相当高。要达到学校内涵发展的阶段和境界,是必需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的。
        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把握、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还是向体育教练学习吧!体育教练们在训练学生的时候,最多是在讲解了动作要领和基本范式基础上,做一两次示范而已。大量时间是他们严格要求运动员反复按照动作要领练习,而且这种练习是有时间规定和力度要求的。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甚至听说过有哪一个教练总是自己在游泳池里游,在百米场上跑,而让运动员在旁边只是看的。看看我们的文化课教师,大约只让学生在旁边看的不在少数吧。


        我们都知道“理解”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要让我们深究“理解”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到底如何变为现实,到底有怎样的深入程度和广泛度,或者说,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各学科知识,恐怕许多老师内心深处都会有点发虚的感觉。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发现的一个让我们无奈和失望的事实:尽管我们曾经讲了,练了,甚至考了,但学生似乎仍然没有掌握,似乎仍然不能用这些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事实不断地在我们耳边响亮地说,学生其实没有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越是讲究和追求教育教学效率,我们就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学生学习某些规律研究的题目和切入点。深入地研究它,会使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准确地把握策略、措施、手段、方式、方法等相关问题,促使学生的有效、深入理解,真正使他们学懂学会。
        这样的研究其实已经早就开始了。美国学者大卫·帕金斯针对学生知识掌握不到位、理解不通透的情况做了一个比喻:“脆弱知识综合症”。这一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是脆弱的,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他们只是肤浅地掌握了这些知识。
        既然是一种“综合症”,它的产生自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郝京华教授的研究分析,认为这种问题首先是我们缺乏对“理解”的理解。对于“理解”的研究也并不是没有进行,相反还形成了很多富有意义的结论和成果。在我看来,“理解”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白是什么,二是清楚为什么,三是知道怎样用,四是能够恰当地使用多种方式表达。如果拿这样的标准衡量学生对于各学科知识的理解,进而因此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估计离有关“理解”的本质也就不会太远了。其次一个大的方面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和环节中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比如教师过度的控制,因而使得学生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理解过程被教师无形中剥夺了;还比如大家都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概念教学往往不到位、不深入,严重地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
        鉴于此,我们就很有必要经常这样反思(似乎我们还不能够重视并很好应用反思这一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有效方法),通过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同学们真正学会了吗?假如答案不是那么肯定,我们就该考虑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的问题了。在这样的思考基础上,变革难道不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了吗?
        当然,要很好解决“为理解而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做好这方面的事,我想,我们得首先理解一下“理解”,理解我们所教学科的内容、性质、特点,理解掌握一定的教学模式、方法,理解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等等。
        “脆弱知识综合症”是一种普遍的存在。从学生的学习状态、表现,从课堂教学效率,从教育教学结果等多方面都能发现这种“病”的症状。对此,我们不必遮掩和忌讳。相反的,我们要正视它。然后加以认识和研究,对此开出适合我们实际的“药方”来,改善、疗治,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自然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S[2020]GHB2617《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
        王建建,一级教师,甘肃省华亭市教育局干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