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萍
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 222200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心理与健康课程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以维护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为根本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因此高中心理与健康教师应积极响应号召,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来创新教学设计,基于教材内容为课堂增添活力与趣味,使学生能够在快乐学习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从而促使其提升综合素养。为此我从“教学设计”、“教学情景”、“联系生活”这三方面,对高中心理与健康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中;心理与健康;策略
心理与健康课程是高中时期给予学生专业心理指导的重要课程。高中时期的学生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心理问题,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掌握课程要领,从而学会处理消极情绪并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教师应从转变教学方式并创新教学设计入手,设计具有趣味性因素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以此调动其各项感官从而使其产生参与心理与健康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应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有效指导生活,为此我以“创新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景”、“有效联系生活”为立足点,对高中心理与健康教学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一、创新教学设计,增添课堂趣味
相对于语数外等主科目而言,高中生并不重视心理与健康课程,加之多数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程教学活动时普遍以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于这一课程的学习更加无法提起兴趣。因此要想扭转这一现状,教师首先应从创新教学设计并增添课堂趣味性入手,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采取相应举措,例如:我在教授“了解自己的气质与性格”这一章节内容时,并没有直接进入课程内容的讲解,而是以问卷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完成问卷上的问题并汇总出相应的分数,再对应分数寻找关于自己气质与性格的说明,学生对测试内容产生好奇心并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我借此机会带领学生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以此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心理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由此可见,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投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提高心理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习动力
心理与健康课程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各项感官,在与自己境遇相符的场景中增强共情感,从而使其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情感相关联之处,以此来调动其学习动力。为此我采取相应举措,例如:我在教授“化解人际冲突的艺术”这一课程内容时,通过网络搜寻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一同分析,比如在课上我引导学生了解“马加爵事件”,并与学生一同分析这一案例的前因后果,与此同时我还会着重讲述人际冲突相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这一场景中联想自己所经历的有关人际冲突方面的事情,从而在我悉心引导下掌握处理人际冲突的合理方式,以此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照案例引以为戒还能使其掌握教材内容并有效规范自身行为。由此可见,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感受与经历深入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还能够运用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三、有效联系生活,加深知识理解
高中心理与健康课程的设置意义在于通过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来指导其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其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此我采取相应举措,例如:我在教授“精神减压”这一章节内容时,首先使学生了解压力的主要来源,其次根据压力的来源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举例说明,比如当我讲到压力的来源之一“考试”时,我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并结合“考试”举例说明面对考试学生出现压力很大的心理状态时会表现出怎样的生理反应,学生对应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自身面对考试压力时的身体状况,最后我根据学生所反映的实际问题向其传授精神减压的有效方法,从而使学生既可以掌握书本知识内容还能够通过所学知识有效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此才能达到指导学生生活并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最终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有效开展高中心理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首先应创新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增添趣味性教学因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应为学生创设多样化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以增强情感体验来调动自身学习动力,最后则应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以此才能充分凸显心理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燕.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知识窗,2017(6):51-52.
【2】徐雪梅,甘小洪.浅析在人教版高中生物《神经系统与疾病》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7):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