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无限,童心飞扬——信息技术助力大班创意美术活动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9期   作者:陈盼盼
[导读] 自我园将信息技术与大班创意美术活动相结合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尝试,使我们初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并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促使两者紧密结合
        陈盼盼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天场镇中心幼儿园224512
        摘要:自我园将信息技术与大班创意美术活动相结合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尝试,使我们初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并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促使两者紧密结合,如形象生动,增强兴趣;感官刺激,开阔思路;情境展现,积累经验;过程再现,客观评价。旨在激发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让其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大胆且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理解和想象,从而在此过程中收获创作的快乐。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意美术活动 大班结合
        一、研究背景
(一)园本特色课程建设的需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美术作为艺术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应以丰富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支持幼儿自主表现为宗旨,这样才能真正带给幼儿快乐与享受,让其获得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开设了创意美术这一特色活动。
        (二)教育现代化思潮推进的需要
        随着教育现代化思潮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将信息技术与众多学科进行整合,利用庞博的网络体系和软件资源,建立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广泛挖掘信息技术的有利价值。可见,创意美术活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必然的,它能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更能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策略
        1.形象生动,增强兴趣
        初期的教学方式,不论是高压控制,限制幼儿的思维;还是完全放任,挫伤幼儿的自尊,均让幼儿逐渐丧失和消退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然而,当信息技术被应用,走进幼儿视野时,幼儿的兴致被重新激发。教师利用信息网络,建成可用的“资源库”,帮助幼儿储备前期认识。
        如,在一次绘本教学后,绘本《小熊一家和吵吵闹闹的怪物们》受到了幼儿的极大喜爱。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与幼儿商议以“怪物”为主题,开展一次创意美术活动,孩子们开心得不得了。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要以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手法来进行呢?由于上一次活动,刚刚进行过吹画,便有孩子仍想再次尝试,但有的孩子觉得吸管吹得太费力,便想在纸箱上勾勒怪物形象而后涂色。因此,我们最后决定分组进行该活动,一组进行“吹画”,一组在纸箱上作画。
        2.感官刺激,开阔思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因此,在幼儿园,我常带领幼儿找寻和捕捉美好的事物和瞬间,并用拍照技术及时地记录下来,且传输到电脑上,供集体观赏。当幼儿不在幼儿园时,我鼓励他们做一个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物象,条件允许时请爸爸妈妈帮忙摄影、保存。
        如,受《多变的发型》这一绘画活动的启发,在平日生活中,我拍下幼儿的开心瞬间,然后利用word文档,对图片进行裁剪,只保留幼儿的上半截身子和头部。打印出来再用剪刀剪去各人的头发,而后进行塑封,贴在墙面上,供幼儿分组给人像设计独一无二的发型。通常情况下,幼儿为自己或是为他人设计的发型,无非都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头发装束的临摹、再现,缺乏新意和创造力。为了让幼儿的造型设计更大胆,且更有内容,我利用散步或户外活动时间,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来感受、体味周围的美好事物,以此来提升幼儿的造型设计意识和能力,也让创意美术活动变得更加好玩、有趣。

如,一名幼儿发现了园中长得最为茂盛的一棵树,她管它叫“树爷爷”,只见她一会用小手摸摸树爷爷的“脸颊”,一会张开双臂揽住树爷爷的“腰”,一会耳朵靠在树爷爷的“嘴巴”上,仔细地听着树爷爷对她说了什么。结果,她回到教室,就为其中的一个人像设计了“树爷爷”这一发型,她的巧思妙想令人称绝。
        3.情境展现,积累经验
        “生活经验”是幼儿创作的源泉,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心去创作,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使美术活动真正让幼儿体味生活的美,让幼儿自由地创造美。幼儿有了丰富的体验,才有表达的愿望,才有真实的表现。[1]但在初期的活动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幼儿面对的要么是教师抽象、枯燥的讲解,要么是听得一头雾水的要求。
        如,在先前开展的以碟片为创作材料的主题活动《善良的美人鱼》中,刚开始幼儿听说要动手制作美人鱼,很是开心。因为美人鱼的童话故事,很多幼儿都很熟悉,故事中美人鱼的善良、勇敢,深得幼儿的喜爱,尤其是女孩子,都梦想着自己哪天也能变成美丽、善良的美人鱼。这让教师认为幼儿已经很清楚美人鱼的形象特征,不需要再作讨论、梳理、总结了。于是,便将碟片分发给每位幼儿,直接让其动手创作。在此过程中发现,除了个别幼儿清晰、恰当表达出了美人鱼的头发、服饰、尾巴等特征外,其他幼儿制作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小女孩,连美人鱼最显著的特征“尾巴”都没有予以展现。显然,这次活动并没有较好地达成既定目标与要求。
        因此,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让幼儿进行第二次创作。这一次,我们借助视频动画,让幼儿在视听结合中重新体会美人鱼的故事。通过充分展现美人鱼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对美人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有更加完整、全面的认识,也让幼儿更加深切地感受美人鱼的善良与美好。看完故事动画,我们还将美人鱼单独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在一体机上,让幼儿充分观察,总结美人鱼的体态特征。每当幼儿表述出美人鱼的某一特征时,我们会运用动画效果,将特征加以放大或是特别标注,为的就是让幼儿对美人鱼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积累有关美人鱼的完整经验。
        4.过程再现,客观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我们运用相机、手机的摄像功能,记录幼儿的创作过程。或者当来不及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时,我们可以拍下幼儿的作品,而后传输到演示文稿里,再利用其他时间来讨论、分析。
        如,在《粉刷匠》这一主题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调配水粉颜料,对废旧椅子进行重新修饰和装点。可在此过程中,发现幼儿的操作存在很多问题,如不用的颜料瓶随处搁置、有的颜料瓶的盖子已不知去向、不用的手套散落各处等。如果在评价环节,只是教师干巴巴地枯燥讲述,幼儿会无心倾听,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我用手机将幼儿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摄录了下来,回到教室播放给幼儿观看,让其自主评判各自的行为,发现亮点,找寻不足。过程再现,更能让幼儿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接受他人的指正和明确自身的责任,也使得对幼儿行为的评价更为客观、准确,从而不断促进幼儿规范操作。
        三、研究反思
        1.信息技术与创意美术活动的结合,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不断探索、尝试,促进研究更加完善和成熟。作为教师,我们仍需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
        2.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更大程度地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活动开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带给幼儿全新的刺激和感受。
        3.研究的下一步应考虑让幼儿习得一些软件操作技能,让其亲身体验绘图软件的使用,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需要,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充分创作与表现。
        参考文献:
        【1】http://www.docin.com/p-794624396.html,信息技术与大班美术活动有效整合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