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君
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展开了新的改革与创新活动。所以,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也逐步上升,人们对它的关注越多越多。在小学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是提升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同时利用美术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美术;高效教学
美术教育是学生的基础教育之一,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术是非常新奇又美好的体验,是发挥小学生想象力,提升动手能力,以及表达内心世界的途径,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就要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形式,在小学生初步接触笔和涂画时,就给与正确的指导,并制定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美术渗透与引导策略,进而实现提升学生美术绘画能力的目的。
一、培养倾听意识,形成绘画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说话的坏习惯。在学习中出现的这种坏习惯会影响学生难以理解他人的语言,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需要得到教师的重点关注。在学生的绘画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倾听意识”的一点点地渗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例如,小学生因为刚接触到美术这项艺术形式,大多数学生都会显得懵懂无知、不知所措。所以在教学开始前,笔者就经常会为学生讲一个小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来理解这节课的绘画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大耳朵涂涂今天来到了动物王国,在那里,他见到了小兔子,大花猫,涂涂对他们说“你们好,我们一起来玩吧!”,小兔子和大花猫也非常地喜欢涂涂,和涂涂一起快乐地玩耍。这样,通过这样一个简单却有生动的小故事的导入,学生就能了解要画的内容,而且这个简单的小故事还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心听课。另外,由于小学生接触笔、涂画,对于美术的世界还显得新奇,因此笔者就经常让学生自己独立作画,大胆的涂鸦,然后针对自己画讲给其他的小朋友,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绘画兴趣和习惯。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想象上是十分丰富的,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完整认识,所以他们的思维是不受自然法则和社会规范限制的,他们可以任意想象。
因此,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创设主题情境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在主题情境中提出一些关于美术作品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激发自身创新思维,最终完成主题作品。而学生本身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也在作品完成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例如,笔者就创设了这样一个主题情境:端午节要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老师也打算回家包粽子,但是老师今年并不想按照以往的形式来包粽子,希望同学们能够帮老师改良一下粽子,并将它画下来,谁画的最好老师就按照谁的样子包。为了烘托出端午节的氛围,笔者还利用教室里面的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些有关端午的视频。这样学生的创作热情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从粽子的形状到颜色再到馅料学生对粽子进行的全方位的“创新”。虽然有些学生画出来的并不能真正实现,但是通过这一主题情境让学生对事物的形状、构成、外观等因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贴近生活教学,提升美术欣赏
对于他们自己所置身的这个世界,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小学阶段的学生仍旧处于一种十分茫然的状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如果教师仍然盲目地一直采用向学生灌输未知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将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很难使他们提起学习的兴趣。正确的美术欣赏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熟悉但不深入探索的环境和美术产品入手。一方面,增强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欣赏的亲和力,敢于敞开心扉接受这种熟悉陌生的教学内容,并在另一方面引导发掘周围事物的美,从生活的角度欣赏美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增添美丽。
例如,在教学“民间玩具”内容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掌握了布娃娃、纸风筝等几种玩具,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玩耍,让他们感到兴奋。然后,笔者通过介绍多彩的民间玩具风筝,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向他们展示风筝的多种形式和图案供学生选择。如果学生选择并能描述他们,他们将有机会放风筝。在玩具的强烈吸引力下,学生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展自己的智慧,逐步掌握欣赏和表达的技巧,使美术欣赏教学得以显著发展。
总而言之,优秀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认识美,更重要的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可以建立自信,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引导他们去探索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奖励,使学生能够与教师沟通,感受到美,真正实现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雪莲.浅谈小学美术学习高效课堂的构建[J].赤子(上中旬),2017(07):232.
[2]卢伟芬.浅探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与打造[J].美术教育研究,2017(0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