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红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二小学 内蒙 赤峰 024000
摘要:有意识的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得课本中的德育思想由抽象化成为具体,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丰富知识、锻炼技能,还可以培养同学们服从组织安排、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积极奋进的良好品质。因此从结合课本教材特点、结合教学知识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讲评三个方面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有效策略
我国现今贯彻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打造出有理想、有文化、有素质的人。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在尊重同学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将德育教学和小学体育教材相结合,使得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内化成同学的思想品质。
一、结合教材特征,进行教育引导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应用教材特征与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德育素材,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对同学们进行教育以及引导,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活动有效的结合,尊重每一名同学的人格与自主性。如果在体育课堂中的耐久跑和跨栏跑中,经常有同学摔倒后赶紧爬起来继续参加训练的生动故事,这时候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积极进取、乐于拼搏、努力奋斗的优秀精神。
例如,教师在讲解球类运动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时,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教师进行讲解战术与技术配合的时候,教师着重讲到集体配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贯彻同学们集体理念与集体教育重要性,使得同学们能够知道:一个没有集体思想的团队,在比赛中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只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因此,让同学们在战术与技术配合的训练中体会集体主义精神与团队协作的力量。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因为不同的运动项目包含的知识内容也不一样,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样是不同的,教师需要不断的进取,善于挖掘不同运动项目本身的内涵,在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对同学们进行品德教育。如教师在讲解田径运动知识内容时,这种运动项目往往使同学们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同学们坚持训练可以培养刚毅、坚定不移的优秀品质,体操的保护和帮助能够培养同学们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值日的同学轮流借还大家的体育器械以及整理场地,能够培养同学们热爱班集体、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并且逐渐学会对自身的行为负责的优秀品质。
针对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的训练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例如,教师在详解《接力跑》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使用游戏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活动,并且融入德育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保证同学基本掌握跑步理论知识内容的前提下,为同学们设计“我是最快情报员”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每一名同学都是八路军的情报员,需将手中的情报以极快的速度传递给下一个情报员手中,观察哪一组最先到达八路军营地就能够获得“最快情报员”的荣誉称号。在实际游戏过程中,有些同学出现违规的现象,如提前跑、抢跑道等。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提醒同学们终止游戏,告诉同学们不能违反规则,违反了规则就要出局,让学生们认识到了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同学们努力参与、友好相处、团结协作、探究创新等,增强同学们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行为,培养同学们勇敢坚强、探究学习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结合课堂评价,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敏的发现同学们的闪光之处,并且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组织竞赛、测验以及单元技术考核是常要做的事情,教师需要利用好这一时机对同学进行教育,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时候要指明存在的不足之处,学生遇到失败后加强他们薄弱方面的辅导。通过教师的教育,让同学们树立胜利不骄傲、失败不灰心的优良品质,从而塑造学生豁达的性格与永不服输的精神品质。
例如,教师在讲解体育竞赛活动知识内容时,教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运动员积极努力备战,艰苦练习的感人故事,学生们观看多媒体视频感受到了运动员的敢于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让同学们学习到了不怕挫折,团结协作的品质。学生们还可以学习奥运精英,例如姚明、郭晶晶等。学习他们热爱祖国、不怕失败、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作为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综合分析,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念和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我们应当从“育人”的目标着手,始终站在“育人”的角度进行备课,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提升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们从思想上喜爱体育锻炼,从行动上参与体育训练,从精神上培养同学们顽强拼搏、努力奋进、不怕苦难的坚强毅力,从而提升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云良.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重要性与渗透[J].学周刊,2018(03):150-151.
[2]彭艳红.论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