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诗词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常宝
[导读] 数学作为“书写宇宙的文字”(伽利略语)反映着自然。数学,来自于现实世界有超越现实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抽象的研究数与形。

广东省技师学院 常宝

【摘要】数学作为“书写宇宙的文字”(伽利略语)反映着自然。数学,来自于现实世界有超越现实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抽象的研究数与形。数学具有独特的普遍性、抽象性、极端广泛性。诗词是一种阐释灵魂的文学艺术。按照严格的节奏要求,诗歌高度集中于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语言优美,构图密集,情感丰富,意象丰富。作为两种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数字入诗,别有韵味;数学问题入诗,寓意深刻。美丽的诗汇入浩瀚的数学海洋中,更让人享受数学之美。
关键词:数学;诗词;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数学是严谨的、抽象的,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来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诗词是感性的,是以感官体验的形式传达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果,它以抒情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以丰富的想象、节奏美、线条安排等形式叙述思想情感。数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而诗词是文学领域的最高形式。数学和诗词虽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其都具有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统一性,都是人类的社会活动的结晶,追求真善美。近现代著名作家秦牧著有文艺理论《艺海拾贝》,其中在“诗与数字”一节中提出,数字入诗显得“情趣横溢,诗意盎然”。
        一、数学入诗的艺术效果
        数字通常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如果把它用入文学作品---诗词曲联中,却往往含情带意,摇曳生姿,深化意境。
        1、“一”字入诗。
        最单纯、最平凡的数字“一”也能创作出诗词无限丰富的艺术效果。晚唐诗坛曾流传这一段佳话,传说诗僧齐己有诗作《早梅》,在其四处游历的时候,曾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清代诗人王士祯还有一首更绝的数字诗《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在诗句中共用了九个“一”,惟妙惟肖的刻画出渔人一边喝酒,一边唱歌,一边钓鱼的潇洒之态,如在眼前。
        2、“十”字令诗
       这是数字诗中常见的一种,就是将“一”到“十”十个数字嵌入诗词中。如
        《三村咏怀》
        北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诗人安排一谢量词,即“里”、“家”、“座”、“枝”,这些量词新颖多样。他还在每首诗中安排两三个数字,把小路、烟、村、亭、花编织在一起。在线条和画面的自然安排下,仅几笔就构成了一幅自然、朴素、朦胧的山村山水画,在意境上自然融入了山村。
        3、杂数诗
        诗词中运用数字,没有规律,只根据需要来写,古代的数字诗大多属于这一种。如
        《咏雪》
        清 郑板桥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整首诗是用雪花的数目写的。读了之后,似乎是在现实生活中。当雪花由少变多时,很难分辨是雪花还是梅花。
        二、数字与诗词结构
        1、数字宝塔与宝塔诗
        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是枯燥抽象的代名词,其实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在数学当中有些奇妙的数字运算,当中包含了一些有趣的数学计算规律,例如:
 
       我们把这样的叫做数字宝塔,具有相当美妙的对称性,而且规律性很强。假如左边是两个数相乘,而且这两个数都是由1组成的,那么结果为1到4的正序和倒序的排列。这样的规律运算还有很多。再例如
 
 
        这样的数学结构,在诗词当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诗体风格。宝塔诗,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如塔形、山形。起始的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很有规律。后来有的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例如,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这样的描述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此诗成宝塔状,含有打油诗的成分,但将一个秀才混吃混合死皮赖脸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再例如在大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到:
        诗
        琦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金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道司空送白辞。
        2、回文数与回文诗
        在数学中有一种数,无论是从左到右读还是从右到左读都是同一个数,叫做回文数。如121,2002,12321等等。
        (1)一位数的回文数有9个---1,2,3,4,5,6,7,8,9;两位数的回文数也只有9个--11,22,33,44,55,66,77,88,99;而三位数的回文数则有90个,如111,121,131,...,212,222,...,...,989,999。以此类推,n位数中的回文数的个数有两种情况,当n=2k,回文数       

 
 
        如果将142857构成一个圆,其数乘运算只需转个圈就可以得到它的答案。
        上面所举得回文数给我们带来了新奇和愉悦,它反映了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特征。诗歌也同样如此。
        回文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回文的特点是在一篇作品中巧妙安排顺序,使得一篇作品倒转过来从头读起,也同样是有意义的作品。回文诗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秦少游是苏东坡的好友加妹夫,其文学造诣不亚于苏东坡。有一次苏东坡去看望秦少游,秦少游刚好外出回家,苏东坡问问他去了哪里,秦少游笑而不语,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苏东坡看到后哈哈大笑,原来是一首会回文绝句。通过这四句话,头脑中闪现出姹紫嫣红的花,健步如飞的马,颤颤巍巍的人,暮色苍茫的天。宋代李禺也有一首回文诗《思妻诗》:
        《思妻诗 》
        枯眼望遥山隔水,
        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
        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
        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
        夫忆妻兮父忆儿。
        这首诗反过来读变成《思夫诗》:
       《思夫诗 》
        儿忆父兮妻忆夫,
        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
        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
        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往来,
        水隔山遥望眼枯。
        在数学的结构当中可以看到文学的影子,在文学构造当中,也可以发现数学的存在,两者之间相依相偎,相辅相成。
        诗的美在于生活的细节,它潜入人们的心灵。它是一种抒情文学和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它是真实的,丰富的,强大的和深刻的。它以澎湃的诗意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想震撼。数学之美在于其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数学不仅以的形式表现出其严格的确定性和严格的逻辑性,而且以“哥德巴赫猜想”和“朱家猜想”表现出超凡想象的迷人空灵之美。但无论是诗词美还是数学美,都是统一的美。数学与诗词,这两种不同的文明成果却表现出共同性,并趋向于以简单和美丽的统一,科学和艺术是相互需要的,相辅相成。诗化数学,让数学充满色彩;数学入诗,让诗词更加具有活力。
参考文献
[1]程斌斌.数学与诗.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
[2]周玛莉.付柳林.叶正道.数学的审美与欣赏.九江学院学报.2009.
[3]刘福智.数学与诗.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4]杨之.趣谈回文数.中学数学月刊.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