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之我见 蒲静玉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蒲静玉
[导读]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形成一些学习习惯。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城关镇五渠小学   蒲静玉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形成一些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会影响其一生。因此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非常必需的。  
[关键词] 小学生 学习习惯  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这些话语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如此的重要。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  
        学习有计划,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没有学习计划,往往花费不少时间,但学习效果并不好。大多数孩子学习缺乏计划,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最开始的时候,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然后督促他们按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这样时间久了,他们就有了做计划的意识和习惯。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计划内容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否则,难以实施也就失去了计划的意义。  
        二、提前预习的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养成预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很有必要的。  
习惯课前预习的学生,总能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那么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先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有选择的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三、上课专心致志的习惯  
        大量的实践证明,拥有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仍然要坚持提倡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试想一下,课堂上学生不思学习,教学效果肯定是很糟糕的。所以只有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才会走进课堂和书本,将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学习无关的事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古语云“一心不可二用”。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事就会事半功倍。 
        四、观察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后者,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不可能真正地认识客观事物。一定要做到观察和思考相结合,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对观察、思考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要真正在教学中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让学生的观察、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思考,二者最终融为一体。另外还要让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坚持着做,相信同学们的观察思考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五、善于提问,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进而有所创新。这就是善于提问的习惯所带来的好处。孔老夫子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密相连的,首先让学生学会问,学会质疑。课程改革中质疑习惯的培养是情感态度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习惯,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小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是新课程情感态度目标的新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长远的意义。  
        六、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满堂灌”,一堂课老师自己不停地讲,学生就如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鸟,只顾着张着嘴巴被动地接受着“食物”。现在虽说实施课改了,极力批判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多数老师还是习惯于“硬性地灌”。其实,为什么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呢?多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对新知识,先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去思考,一个人搞不明白的,就建立互助小组,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在一起讨论、分析,然后得出他们的结论。而我们老师不妨也做一个“懒老师”,有些问题不包办代替,只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去解决。  
        七、阶段性总结复习的习惯  
        复习的目的,当然是和遗忘做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复习是一个融会贯通、梳理联想、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得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及早引导学生去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开发。  
        总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鼓励学生进行长期坚持。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榜样作用。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喜悦;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