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中华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南阳小学 226232
摘要:现如今,我国对于数学教育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掌握数学应用能力也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是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小学生正在数学学习的基础和萌芽阶段,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小学生的课堂尤其是六年级毕业班的课堂,老师并不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本文以课前导入、课上落实、课后总结和课外拓展四大角度,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引言
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识和经验不足,理解能力较弱,在知觉、记忆、注意力、想象、思维等方面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世界,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打好基础才便于学生更快适应中高年级的学习。
1.建立小组,促进合作协同
合作是解决问题的一条便捷通道,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方式。教师应当掌握良好的小组合作教学方式,通过将学生合理地分组搭配,刺激学生的探索意识,让他们的思维在相互配合与交流中碰撞,从而得出更优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还能找到同类型问题的解决规律,从而掌握问题转化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小数运算时,笔者就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将其划分为4人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学生能力比较均衡。然后,笔者向学生提问:如何使0.9×0.02的运算变得更简单?学生立刻开始在小组中讨论,纷纷展示自己平时的计算方法。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一种以新化旧的思维转化方式,将原本的小数运算问题,转化为9×2的自然数问题,再依据其小数位数,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的合作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了新的见解,还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达到了多重效果。
2.课前导入,循循善诱
课前的导入过程,是一整节课能够如愿高效进行的基础,一定要详细规划。首先,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也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会激发求知欲,更加激发其主动学习。因此课前的导入可以以一个问题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其参与到课程中,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才有对解决能力的提升。其次,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比如小学数学六年级学到分数的乘法,在课前导入过程时,老师可以说:“老师有一个蛋糕,分成了二十份想分给全班同学,但是小明是大胃王,一下子把前后左右同学的全都抢过来吃了,那么他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呢?”问题设置既生动有趣,同时切合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其展开探讨,并且带着问题听课会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应该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内容后,我展示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工具,篮球、乒乓球、盆子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来,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圆形并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从而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首先是创设生动情境
在教学中精心创设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为一体的生动情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注意鼓励方法多样,引导学生解题时,尽可能多角度启发学生思维,一题多解,或通过改题、编题、变题等形式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实践感悟,加强数学体验
要让学生体会“做数学”的过程,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为学习活动提供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数学知识的研究和探索。所谓“实践出真知”,如果问题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题目中的数学情境或掌握不了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用实践代替单纯的思考和想象。因此,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学习工具来摆一摆或认真观察。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课时,教师光讲书上的内容,学生就会觉得比较抽象、枯燥。所以,教师可先让学生具体观察一个实物,观察它的前、后、左、右面各是什么形状,并思考、交流都发现了哪些特征。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从而能够辨别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掌握方法后,就算脱离实物,学生也能顺利解决相应的问题。比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因为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一直是一个难点,所以,对于人民币相互兑换或者拿人民币付钱这类问题,学生常常做错。究其原因,是现在很多家长都用手机支付,学生很少接触钱,基本不会自己拿着钱到商店付款。所以,要想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教师需要学生拿着人民币去买卖东西,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初步认识商品价格,在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这也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转化问题,并在应用中解决问题,由此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虎清.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19(7).
[2]贾艳红.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9(1).
[3]王建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20).
[4]马艳园.数学情景与提出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J].宜春学院学报,2013(12).
[5]蔡青松.浅谈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