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笑
浦江县实验小学 322200
【摘 要】“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数学活动要体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多感官。“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我们要合理地选择数学活动。
【关键词】 数学活动 有效性 参与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活动”在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在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并且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阐述了“过程性目标”的具体内涵。这表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我们应该怎样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选择具有生活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真实参与到学习中去。
案例一:《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段
师:(实物投影出示各种人民币)这些钱,你们认识吗? 自己和同伴说一说,你知道了有关钱的哪些知识?
生:钱也叫人民币。
师:大家拿出人民币学具,你都认识吗?你觉得比较难认的是哪些?拿出来让大家一起帮着认。分一分。
师:如果让你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小组活动后反馈。
生:放两堆,硬币放一堆,纸币放一堆。
生:分三堆,把“元”的放一堆,把“角”放一堆,把“分”的放一堆。
生:把有“5”的放一堆,把有“2”的放一堆,把有“1”的放一堆。
数一数。
师:我这里有多少钱?谁帮忙数一数?
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数一数。
师:你手上有多少钱?也数一数,同桌帮忙检查一下。学生各自数自己的钱。
师:(出示标价1元的一支铅笔)你怎么付钱?
生:给你1元。
生:给你2元,找我1元。……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认币、数币、分类、购物)认识了人民币,初步学会了付钱、找钱,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这里,数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活动的内容,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自己周围的熟悉的真实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进而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能使学生真实的参与数学学习, 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具有动态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动态生成。
案例二:
师:我们今天就带着做好的圆柱学习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
师:拿出你们自己制作的圆柱,交流制作中的发现和收获。
生1:(拿着自己制作的圆柱,一边指画一边说。)我发现圆柱有上下两个圆,还有一个曲面。
生2:(连忙补充。)这个曲面是圆柱的侧面。上下两个圆是圆柱的底面。
生3:而且上下两个圆大小一样。
师: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能不能说的概括些?
生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生1:书上就是这样说的。
生3:我也是这样做的,侧面展开肯定是一个长方形。
生2:(很着急的说)我剪的真的不是长方形。(脸上红红的,情绪很激动。)
生1:不要争了,我们就动手剪一剪吧。(组长发话了。)
师:圆柱模型剪开后展开得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图形,这些图形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展开的侧面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
各个小组讨论交流也差不多了。进入了全班交流汇报。
这一环节,学生的情绪空前的高涨,发言积极。而且汇报很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的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倡将“关注学习过程”更多的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数学活动时,要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寻求各种能力的发展。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考虑到学生已经对圆柱体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而且在制作圆柱体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圆柱体的第一手材料。还了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动态生成。在交流、辩论、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识,生与生和师与生多方进行积极的互动,在此过程中不断生成新问题、新发现、新方法等等。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他们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师生的思维不但发生碰撞,他们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是我们希望的一种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课堂上有更多的动态生成的场面出现。
三: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案例三:
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中,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了一段路口来往车辆的录像,要求同学们统计机动车流量情况,几分钟后,老师问:完成任务的举手。没人响应。老师说,那我再放一遍,可要数仔细哟!又放一遍,几分钟后,老师又问:完成任务的举手,寥寥无几。多数学生着急了,说:老师,太快了,记不下来。老师说:可以想想办法呀!没有老师的要求,同学们开始自发的结成小组,有的当记录员,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大客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再放录像,一分钟后,顺利完成任务。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在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要求同学们统计机动车流量情况,这样的活动充满了趣味和挑战。没有事先对方法的讨论和优化,学生的活动可想而知是不能达到学生自己预想的那样。于是挑战失败,趣味更浓,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渴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是同学们开始自发的结成小组,分工合作,再放录像后,就顺利完成任务,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可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悟、发现问题的能力。
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和解决问题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