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巧铃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初中
摘要:数学不仅是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而且还是门必修课,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都存有着相应的思维障碍,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且解题困难,并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偏科或厌学。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学习的逻辑思维障碍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障碍;成因;对策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将其教学和发展思维、认知能力的提高相结合,通常可有效确保数学教学的质量提高。但是,因为初中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在具体学习时,产生相应的思维障碍,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影响到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提高。
在数学中,常见数学逻辑思维障碍的表现形式有:老师讲的数学知识内容都听的懂,但自己却无法独立解决相似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课本中的定义,定理,公式等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遇到具体数学问题时,就不知道该选择哪些知识点去解题;考试时会觉得很多题目都很熟悉,应该会做,但结果往往出人意料,不尽人意,错误很多;经常会在关键的解题思路处卡壳,出现逻辑思维的“盲点”;遇到复杂问题时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分析等等。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对数学逻辑思维的障碍研究,积极解决初中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从而使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1 初中数学学习逻辑思维障碍的成因
1.1 课堂教学因素
初中生出现逻辑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恰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课堂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事实上当前的教育仍处于应试阶段,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通常是相对机械化、“填鸭式”的教学法。大多数教师受到教学进程约束,且受到成绩考核、升学率的压力,在课堂上就会不自觉的加快课程的进程,每天都安排较多的教学任务,把数学公式、知识、定律等强塞给学生,而对于学生而言,其每天都需要记忆较多的定理、公式、原理、定律等,还需做出大量题目,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状况下,就会对学生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做作业、试卷,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及时消化知识,而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是重视解题能力,但不看重数学思维的提升和数学知识的衔接、贯通。从而使学生感到思维疲倦,而且还不利于其思维发散,继而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考。
1.2 家庭教育因素
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部分是由于学校因素导致的,部分则是由家庭的教育导致的,当前的初中生通常压力较大,且家长的压力也较大,家长既希望学生成才与成长,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输给其他的孩子,这不仅是想保住自己的面子,而且还是种从众心理[1]。目前,大多数家长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报了各种的补习班,这都是不希望学生输于起跑线上。长期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初中生缺乏与同龄孩子的玩耍时间,造成学生的思维缺乏发散性、开放性、创新性。
2 初中数学学习逻辑思维障碍大数据下的对策
2.1 基于知识断链的障碍解决
建构主义表明,学生的建构知识方式主要是顺应与同化,促使其认知结构产生质变与量变,以构建新认知结构。但是,因为部分学生自身对数学知识表征或者赋予意义的客观意义没有构建合理的“等价关系”,导致数学知识的结构断链,致使学生在综合性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时,出现思维僵化、思路匮乏。
因此,大数据背景下,数学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断链进行统计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理好关键知识点的过渡,将知识的概括与归纳讲解给学生,促使学生构建出合理化数学结构,以此实现知识的“顺应”与“同化”,并在遇到相关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主动、自觉的运用相关知识网络,并实现准确、快速的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例如,处理好自然数到有理数再到实数的飞跃,字母代表数,是代数的重要特征,也是初中代数知识网络的基础;处理好平面几何的论证,平面几何的论证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要求学生在平面几何学习中坚持“步步有理,按部就班”;处理好函数关系式与函数图象的联系,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是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解析式是“数”,图象是“形”,这样使学生明确函数问题往往需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来解决。
2.2 基于定势方法的障碍克服
初中数学的长期教学中,数学教师处于习惯性的教学程序下,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解答中,通常会形成相对习惯、稳固的定势思维。这种状况下,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时,就会缺乏不同角度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影响到学生有效、合理的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大数据背景下,数学教师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消除学生在学习时的思维定势,突破原先的思维框架,促使学生形成求异思维,并形成探索最好、最简单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2]。例如,已知方程x2-2kx+2k+3=0存有实数根,且有一个负数,求取实数点k的具体取值范围。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发现思维相对肤浅的学生只是写出的时候,就无从下手,无法找出条件当中隐含的含义。这样教师在具体教学时,不能直接给出相应的解题过程以及结论,需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到“最多有一个负根”,并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结论最多有一个负根,也就是不能有两个负根的时候,能够发现条件的包含的意思是有两个负根的时候,其数值不是我们求取的范围。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暴露,实现思维展现,将讲解知识转变为发现过程,找出思维连接点,从而为学生构建积极思维的条件。
2.3 基于惰性心理的障碍疏导
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思维通常会受阻,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且随着困难、问题的积聚, 学生的成绩就会明显下降,不仅会使学生失去高效学习的信心,而且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并产生消极、自卑的惰性心理。这种状况下,学生受不了挫折,无法对思维情境进行理智控制,造成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不自觉的形成思维失误,且学生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不敢渗入,通过回避态度,害怕暴露出自身的问题,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勇气[3]。经过惰性心理,就会对学生自身的思维激情造成制约,并影响到学生的思维主动与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探索应对措施,积极关心、理解、爱护每个学生,鼓励并帮助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此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与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思维障碍,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注重教学策略的不断优化,以促使学生更好跨越自身的思维障碍,并使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有效锻炼与最佳发展,从而使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吉.旨在提高初中数学训练有效性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17+35.
[2]韩冲.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3]许昌军.如何突破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