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探源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21期   作者:陈德余
[导读] 在教育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陈德余
        广州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1325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趋势,为此,各门课程都应相应的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本文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探源,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探源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构建“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实现“三全育人”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 专业课程 融合探源
        建立一个好的班级,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其课堂的有效性。目前,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趋势。为此,各科教学都要求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实现专业课教学活动中贯穿思想政治这一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总的来说,课程思政是将各专业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既突出专业知识的系统讲解,同时挖掘专业课中的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背景探源
(一)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探源
        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也就是所有知识都具有对善的期望,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发掘知识的“善”。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德国教育家洪堡指出: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最深入、最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的精神和道德教育”。
        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更是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各种专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价值的传递。英国的教育基本法规定:各类学校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把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法国1992年开播的第五频道文化台,向世界各地广泛宣扬法国的民主理念和价值道德。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博物馆、纪念馆、人物雕像等有一百多处,并且它们当中大多数以历代总统的名字命名。美国政府把《美国民主》《独立宣言》作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并且以法律的形式严格规定各类学校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如果学生的历史课不及格,则不能毕业。这些都在潜意识中宣扬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西方国家许多学校都开设宗教课,宗教被认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宗教课除了对学生宣传宗教信仰外,还渗透着对助人为乐、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精神、责任感等的培养。
        西方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自由散漫、缺乏严格的管理,这常常导致它们的校园成为“战争地带”。
(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探源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文、行、忠、信”来教育学生,其中,“行、忠、信”属于道德范畴,“文”,是指诗、书、礼、乐等典籍,概括起来就是“仁”和“礼”两大范畴。“礼”主要是指传统的西周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而“仁”则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孔子是非常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诗人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老师,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和道德教育家,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认为个人要勤修道德,并在实践中运用。中国古圣贤人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早期课程思政的萌牙。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人通识课专业课等课程日常教学中的教育理念。就其本质来说,课程思政并不是具体的某一门课程,它是一种教育理念,是符合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的一种全新教育观念,它面向通识课、思政课、专业课等所有课程,覆盖面广泛。其相对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而言,具有综合性、潜在性以及影响持久性的特点,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育人转型的必由之路。
        二、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学校传统的、单一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和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有发展的需要,在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高校学生面临着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方面,难免会遭遇疑感或困顿。除此之外,社会上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交融日益增多,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能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理论及现实问题的阐释力,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促使高校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1)探索多渠道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
新形势下,要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多渠道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实现“三全育人”战略目标。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宜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及2016年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都指出:“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2016 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必须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过硬教师队伍。在2018 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了“新时代高教40条",其中对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作了进-步重申,提出高校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
(2)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推动以“课程思政”为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总书记第一次针对一门课程所主持的专项会议,凸显了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的地位,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目标。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需要挖掘、发挥其他各类课程所蕴含的价值引领、道德教育的功能,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努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合力。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合渗透,形成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的教师都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建立职业课程思想政治体系和完成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所有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在教学框架内适时评估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积极探索专业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的问题,并找出合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达到实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吕伶俐,余伟.会计专业“课程思政”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94.
[2]杜晶波.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3):289-294.
[3]尹万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3):103-106.
[4]郎永建.会计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04):9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