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渗透于历史教学之案例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21期   作者: 梁俊
[导读] 十九大胜利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迈进了时代
                                 
        梁俊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擂鼓镇中学   442214

        十九大胜利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迈进了时代,开启了历史新征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青少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既是新时代的客观需要,也是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要求实现的教育目标,为此,初中历史学科必将发挥出独特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教学内容而言, 中学历史涉及远古人类的文明、古代灿烂的文化、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和抗争、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与建设、世界的大动荡与大变革、数不清的文人志士、数不尽的英雄先烈、也有为数不少的人间败类……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宝贵素材。
         作为一名熟知党史并且对历史兴趣浓厚的初中教师,今年有幸观摩了全县历史优质课的比赛活动,在学习中,我发现了几位历史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也启发着我在历史的教学中如何去尝试德育教育,通常,我注意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空间,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的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例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历史的兴趣状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历史课堂,能按我预设计划,有步骤的轻松愉快的进行教与学。我在讲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的时候,先将课文内容提炼为两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中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是什么会议?再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中寻求答案。学生感到有事可做,兴趣盎然,认真阅读,勾画圈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分组,交流探讨,很轻松的讨论出了答案。看到学生们的满脸笑容,洋溢着的成就感,我的幸福感充溢全身。在此基础上,我总结性的讲到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指出: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图片,辅之以影像资料,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心灵上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当场有很多学生动情落泪,情不自禁的高呼出:中国共产党伟大!毛主席英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共同认识到一个最深刻的道理:在最危机的关键时刻,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也注定了中国革命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毛泽东也选择了历史,直接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同时,自然引导学生在当今时代如何追星?如何面对困难?通过讨论,也懂得了如何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更懂得了:人,应该有精神支柱。从而培养学生崇拜毛泽东、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对于感知、判断和推理对象,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从各方面进行考察,找出其中相互矛盾的特征,形成全新的概括,这些概括常常离开了思考对象,而把人引入到另一个境界中去。
        在本案例中,教师能灵活机,因势利导,抓住有利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对历史人物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功的寓德育渗透于历史教学,愿与同仁们共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