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
成都天府新区合江中学,610213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中,更注重于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让学生可以综合发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对于学生来说,不能仅仅只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会尊重生命、感悟到爱与责任,这是当代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德育教学融入到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夯实人生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德育
在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必须要顺应时代教育的大趋势,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贵品质。以下笔者将从教材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上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感受新时代教学给自己的感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存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不少语文课堂依然存在着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重复的教材文本讲解和单一的教学方式等教学现象,这些浮于表面的语文课堂学习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探析语文知识内涵,是一线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创新多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深度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时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应利用好语文作为主要的教学课堂,对于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教学目标的确定过于理想化,和实际的生活不相符,对于学生来说,德育教学还是停留在口头上,学生无法将实际生活和德育教学相结合;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受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对于自身的地位非常看重,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感情交流,对于德育教学来说,缺乏一定的效果。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德育氛围
对于当前的教育来说,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增添一抹颜色。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更好地为学生营造德育的气氛。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这是一门人文性和思想性兼具的学科,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拥有直观的教学感受,拥有一定的领悟。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要利用这一点,更好地对于课堂知识进行补充,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助。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本文的作者是史铁生,关于史铁生的生平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于史铁生有着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关于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定的德育教学氛围,让学生得到对于生命的感悟。
(二)围绕课文内容,发掘德育教学素材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立足于课文内容,将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于初中语文的课本,其中有着很丰富的内容,比如尊重生命、感悟爱与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对于教师来说,要立足于课本知识,在课堂上,除了要给学生传递一定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悟。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备案,准备好课堂上的教学工作。
例如,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这一课时,本课的作者是海伦·凯勒,对于海伦·凯勒,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一定的介绍,关于海伦的故事,教师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发掘德育教学素材,比如莎莉文教师的身上有哪些优良的品质?围绕课文的内容,深入挖掘德育教学素材,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领悟。
(三)利用朗诵教学,加深学生的心中感悟
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朗诵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提高学生对于朗诵的认识,利用丰富的朗诵教学,让学生可以加深对于语文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语文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对于教师来说,要利用课文,通过朗诵教学,让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知识的领悟。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朗诵,让学生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意义有哪些。
通过朗诵,学生能够在课本中,找到更多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感悟,对于世界有不一样的认识,最终有利于学生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于学生来说,培养了自身的价值观,充分做到尊重生命、感悟到爱与责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基于问题引导思维碰撞
思维能力是初中生必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开启学生的思维出发,积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坚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鼓励学生在质疑创新中积极讨论交流,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教材文本中的内容进行质疑,在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表达过程中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时,很多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得出他是一个自命清高、好吃懒做且迂腐的人,在组内分享观点时,其中一个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孔乙己还教小伙计写字、还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这说明他性格中存在着善良的一面。”针对这个观点,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但不料另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不这样认为,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并不是真的要教他学文化,他的这种行为就跟他极其不情愿脱下长衫一样,是为了炫耀他的文化,证明他是一个读书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之间针对这一切入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两个角度分析孔乙己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借助其他方面的描写辅助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在善于发现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在问题引导中促使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有效生成精彩语文课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其本身有着一定的德育价值。对于教师来说,应立足于语文课堂,对于课堂内容进行挖掘,利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在生活中感受到爱和责任。
参考文献
[1]高赛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以鲁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J].新课程(中学),2018(6):42.
[2]李才江.基于微课的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10):6.
[3]李蓉.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