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1唐进淑 2石利君
[导读]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尤其从2014年以来

        1唐进淑  2石利君
        1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2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摘要: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尤其从2014年以来,国家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在不断摸索前行中,也发现了
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存在一些仍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广西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探讨,希望为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高职;分类考试;制度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变得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国家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选拔制度几乎仍在照搬过去,改革效果不明显,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招生选拔方式仍与普通高考几乎相同。基于此,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对广西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进行探讨。
        一、分类考试招生的概述
        分类考试招生是指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国家统一考试招生的基础上,高职院校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核与评价方法选拔人才。其中,考试内容根据上级考试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和组织,并确定选拔和录取规则,相关工作如考试程序、试题(试卷)、招生章程、录取规则等需上报省级招生部门备案。分类考试是全国普通高考的一部分,俗称“小高考”。
        二、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现状
        
        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培养的是理论型、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后者培养的是技术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分类考试的优势就是要通过多元化的考试选拔制度解决“万人挤独木桥”、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统考弊端,更加符合职业教育人才选拔的特点。当前,我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采用院校自行测试+学生自行向有报读意愿的学校申报测试+统一备案录取的方式。院校测试从原来的文化素质(语、数、英)测试+职业技能测试变成直接采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职业技能测试,然而,大部分院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能体现学生技能水平或职业素养的“职业技能测试”,其测试内容几乎普遍以心理素质、IQ(智商/智力),甚至是脑筋急转弯等综合性、趣味性内容替代,无法真正测试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无法为专业、为学校选拔到合适的人才。
        三、高职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部分院校为了保规模、求生源,测试的重点不在测试上,而在如何降低测试难度以保规模、抢生源上,测试内容没有真正体现为专业选拔人才。
        其次,院校联盟(多所院校联合测试)或专业联盟(同所院校的所有专业联合测试)都不能真正体现为专业选拔人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测试同质化的风险。单所院校测试,最大可能只是该院校内所有专业统一测试内容及标准,多所院校联合测试则让分类考试的个性化人才选拔机制变成“大锅饭”,导致全区大部分院校统一测试内容和标准,丧失了分类考试招生选拔制度的优越性。
        再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测试的比重有待完善并加以规范。分类考试的侧重点应当在技能测试环节,然而,大部分院校为了抢占生源,无论是内容、题量、考核方式上都弱化了该环节。


        最后,即使是近两年采用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只不过是在语数英3门文化课的基础上增加几门文化课而已,依然是在强调文化成绩,然,大部分学校因生源因素自降门槛,学业水平成绩依然只采用语数英,在职业技能测试没有完善和优化的前提下,依然无法真正体现分类考试制度的优越性,无法真正选拔合适的、优质的人才。
四、解决对策探析
综合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探讨如下:
        首先,招生主管部门应担负起分类考试招生的主导作用:一是通过建章立制,确定总体框架和方向,如:明确“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比重;二是采取统一组织文化测试,这样既规范了测试的统一标准,风重要的是树立了分类考试的权威性和声誉度,从而提升学校、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对高职分类考试的认可度;三是优化和完善录取机制,如:有关规定和政策提前制定、提前公布,不轻易改动,让制度引导并推动分类考试工作,又如:优化和完善信息化录取系统,为多元录取、多元选拔保驾护航。
        其次,高职院校应大胆进行实践和探索,制定和完善分类考试招生选拔机制:一是严格执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在测试中的比重,且必须完善和优化职业技能测试内容和考核方式;二是大胆开展单所院校单独测试;三是大胆开展单专业个性化测试;四是可在同类型院校或同类型专业的小范围内开展小型联合测试,如:财经类院校的财务类专业联合测试、管理类专业联合测试、交通类专业联合测试等。只有基于以上几点,高校才能真正选拔具有个性化的、优质的人才,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动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五是通过大胆尝试分类考试招生选拔,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分类考试选拔特色和亮点,以此环环相扣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带动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而非通过在分类考试招生选拔中自降门槛保规模、抢生源;六是放宽学校自主测试的时间跨度,为学生自主选择学校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
        再次,中学学校要摒弃唯“本科率”论,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支持并践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动为有意愿参与分类考试的学生提供政策、学习的辅导和支持,如:有关政策和文件及时、正确、有效传达,在高中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及时将学生进行分流,并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指导和引导。
        此外,考生、家长应自觉摒弃“高职学校低人一等”的观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该提早进行分类考试准备的不要犹豫和耽搁,如: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规划的、或分数在本科线以下,冲高考上本科希望不大的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分类考试招生的单独考试提前测试、提前录取、提前完成上大学的梦想。
        最后,高职学校也应建立健全针对分类考试招生生源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制定独立的教学大纲,开展有别于普通高考生源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形成有别于普通高考生源的学生管理模式等,让这类学生进校后真正得到因材施教并学有所成。
        以上,应形成一个体系,并环环相扣,只有如此,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才能真正选拔出合适的、合格的、优秀的人才,也才能真正推动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进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良性的、有效的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樊本富,吴根洲.高职考录制度改革析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4):96-97.
        [2]李定清,薛正宽.试论高校考试制度的新模式[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6):134-136.
        [3]李爱军.普通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4):182.  
        [4]韩建华.论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5):132-135.
        [5]张少杰,张心余.再论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黑龙江教育,2012(12):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