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来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高家岭镇芦埠小学 333103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指的是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写作所具有的规律,同时在提升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增加阅读量。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众多因素影响下,教师难以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所具有的教学意义。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高效利用。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从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
引言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现象,教学空间不断扩大,文本阅读数量逐渐增加,学生学习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学训练时,无法实现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之间出现了隔阂,致使部分学生语言运用和思想表达能力比较低。由此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找到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学会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从而有效落实读写结合。
一通过书写日记提高综合能力
写日记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好方法。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体验,才能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知识的具体内容。当然写日记不是记流水账,那样的写作是毫无意义的。学生需要将自己的生活感悟与生活情感写入日记之中,这种感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课本,不局限于一个方面。从阅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再结合实际的生活体验,最后进行日记的书写,这样的一个过程就会把读写模式发挥到了极致。而写日记也是农村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最好的方式,因为教学资源的问题,课外读物相对较少,但生活与感情的感受是始终存在的,还能够培养农村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到世间的美好事物,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抒发出自己的感想,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模式。
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奠定写作情感基调
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语文课文是作者对学生的观察和体悟,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内涵,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节的绘声绘色描述,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使用优秀的词汇语句,彰显出文章的个性特点,这些都可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情感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的教学中,文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抗战胜利之后,作者在台湾小学的见闻,通过对台湾教师教学生学习祖国文字的情景,参观学校礼堂,表达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在文章中刻画了一个“无名老师”的形象,这样的教师形象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可以联想到自己的老师,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老师关心和爱护你们,那么你心中印象最深的老师是哪一位?你还记得他上课时的模样吗?”引导学生和大家分享。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回忆自己以往教师的言行,仔细品味教师的话语,从中体会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从平凡的生活经历中发现和体会美,并且通过文字描述出来,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借助这样的写作活动,更好的开展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保证读写结合模式的有效应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三提升学生的读写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所具有的意识对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仅仅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步骤而机械地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并且
在学习中也难以认清自身的学习,在学习中容易迷失自己。所以,小学语文教师
在阅读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读写意识的培养,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所具有的密
切关联,自身地积累阅读与写作中的内容,这样也能够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最终
教学目标。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升小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与认知。将读写合作模式有效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够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使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永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6):53-54.
[2]覃家增.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70-572.
[3]付丽.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8,5(42):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