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彩梅
榆林市第十三中学 7190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是第一次以定义的形式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予以定位。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找到了核心——语言文字运用。
关键词:汉字与文化 唤醒学生 语文学习热情
汉字犹如一个个穿越中华五千年时空隧道的精灵,在历代王朝变更中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记。诸子的玄奥智慧,唐诗宋词的动人心弦,现代大师们的卓尔不群,当代文学的异彩纷呈和灵动,无一不是由语言文字为载体呈现于我们面前。汉语言文字是引领现代人解读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与神秘的主要途径。近年,普通话被公认为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更是彰显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但在国际一体化、信息大爆炸的当代,随着英语热、方言潮和网络用语的相继袭来,汉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似被打入冷宫的呆板者,越来越被国人漠视。而这些时尚的追随者中,青少年占很大比重。中学教育中,作为各学科基础的语文,学生学习兴趣亦趋漠然。课上,学生发言艰难晦涩;学生习作,极少邂逅富有灵性和文采的语句。课下,网络语和时尚语却被学生津津乐道。在貌似鲜活、时尚的语言现象背后,不由质疑: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魅力哪里去了?怎样才能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教育?
一、寻根溯源,选好切入点 。
千丈之木,必有其根。汉字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学生 所有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对汉语言文字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纵观九年义务教育,虽课标中反复强调识字与写字的重要性,但语言文字的教学方法因循守旧,缺少文化内涵,故原本最有灵性,最有文化底蕴,最能展示教学个性的语文课,却越来越被学生漠视。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学段教学任务的划分来看,汉字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小学语文阶段。进入中学后,汉字教学板块依然有,但大多以单调的预习抽查方式呈现,或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释义。试问:长期如斯,走马观花式的字词教学方式会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吗?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要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初中阶段不仅仍应重视汉字教学,且应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挖掘,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名列前茅”时,可介绍该成语的来源——古时作战,指挥者站于阵前,手持茅草以指挥军队进退。故该成语中的“茅”最初是一种草,而非矛盾的“矛”。如此,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又能减少错别字的出现几率。记忆古诗词名句时,学生易混淆“燕”和“雁”。
师可归类与二者相关的古诗词名句,介绍“鸿雁传书”的典故,让学生在探究辨析中明白:“雁”是游子的象征,故羁旅于异乡的王湾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被排挤出朝廷的王维在《使至塞上》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随风飘飞的蓬草和北归的大雁作喻,景中寓情,表达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落寞。“燕”则因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诗词中抒发物是人非之慨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都融入了诗人面对今昔之变的无限感慨。
可见,以探究汉字的文化内涵为突破口,丰富字词的教学手法,可标本兼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培根固本,注重积累,古今兼顾。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学有所思却难以言传。究其缘由,乃词汇量储备太单薄。厚积方可薄发。教材本身就可作为学生扩充词汇量,提升思维的主阵地。我们可古今兼顾,激活教材这块厚壤。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扎实积累,天经地义。但源于应试的急功近利心态,许多教师讲解古诗词时往往注重翻译的落实,却忽视文本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开掘。故死记硬背中,学生学文言,越学越 烦。入选中语教材的古诗文,可谓篇篇精粹,字字珠矶。师讲解时若能有机渗透文化,先掘其旨,让学生在领悟经典之精粹的基础上然后再背诵,完全可为激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开拓出广阔空间。
现代文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古代文脉和现代血液的融合。许多优美篇章和足以烛照全篇、观照人生的精粹语段同样是学生语文学习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营养。师可通过仿写、默诵、谈感悟等方式积累有价值的语言资源,积淀语感。
此外,教师灵动的教学语言和网络语、时尚语的适当渗透会使教学满溢时代的芳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期待师生吐故纳新的语言蓄积能让语言文字流淌出智慧的活水;期待文字与文化交融的教学实践可让师生共享语文内涵的甘甜。
中学阶段,注重汉字教学,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挖掘,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敬仰,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更可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动性,是对培养学生爱国热情与时俱进的解读与宣扬。
备注:“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SHG12167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