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民族旅游的保护与开发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1期   作者:赵茜茜
[导读] 作为正在打造旅游大省的贵州,拥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和多民族文化风情是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基础。
        赵茜茜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   贵州  558000 )
        一、民族旅游文化的“双刃剑”
        作为正在打造旅游大省的贵州,拥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和多民族文化风情是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基础。
        旅游业一直被称为“双刃剑”。它的优势在于:可以给经济欠法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使之脱贫致富,从而带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备。更有甚者,可以打破民族地区封闭或半封闭自然经济的壁垒,改变妨碍民族发展的传统观念,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但是,如果在前期开发中缺少环境和文化保护意思,不以生态理念作为指导,不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则会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因此,民族地区在强调旅游经济的同时,应当十分注重保护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
        那么,如何引导村民在开发之处就及早注意把旅游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或者是避免,寻求一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民族文化极其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便是我们所要面临的新的探索。
        二、打造文化生态村,营造“双赢”模式
    1、增长村民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经济实力
        即使在旅游业兴起的时代,农业仍然是农村的支柱产业。在景区的建设发展中,征地建设景点相关设施和吸收部分村民从事相关行业,势必会影响农业的产量。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村民的科技水平,科学种田,从而保证粮食和粮款不减反增。同时,依托传统文化进行旅游特色经营,造就和增加就业机会,使村民的收入逐年增长。
        2、注重原生态文化保护,“传统”与“创新”相辅相成
        民俗村的文化(如:民族歌舞、手工刺绣等)展示可分成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可采用“老护古,青创新”模式:即老人保护和维护古老文化与工艺,青年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3、注重民族文化氛围,增强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往当地,从而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能使村民脱贫致富,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自我认识和自豪感,黔东南州在这一块就做的非常好,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村寨的村民们都以穿着本民族服装为荣,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民族集会活动,旨在抢救、发掘和继承文化遗产,而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黔东南州的民族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其中的翘楚西江千户苗寨至2017年来,已经实现游客接待量超600万人,旅游综合总收入达49亿元之多,创造出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机制。
        4、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具有“新思维”的农村干部
         在很大程度上,村干部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当地工作、经济发展的成败。因此就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接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领导干部,来保护和发展当地的民族文化,建设美丽的少数民族乡村,这样的领导干部能想得更多,看得更远,能真正着眼于生态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避免重复错误
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全国各地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这里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而贵州作为拥有着得天独厚民族文化和资源的旅游大省,在开发民族旅游这一块,从时间上来说,并不算早期的“开创者”,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使贵州在众多的“前车之鉴”里,吸取教训,避免重复错误。
1、严禁“毫无节制”的开发
虽然国家和政府一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重要
性,开发与保护要共生共存,相互依托。但是总有人会认识不到位,站位不正确,把游客和利益摆在第一位,严重破坏了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得不偿失。
2、反对“假文化”、“假建筑”
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全国各省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打造和
开发。这就出现了许多的“人造民族村”和“文化园”,大大降低了真正民族文化旅游的价值和“含金量”,也会造成旅游者们的反感,人们想看到和体验的是真正的民族文化,而不是修的富丽堂皇,却充斥着劣质装修气味的所谓“民族村”。
        3、切忌打着“扶贫”旗号作所谓的“民族旅游开发”
        目前,全国都在大力的进行扶贫开发,许多地方动不动就打着“扶贫”的旗号,在没有做足前期准备和研究的情况下就开始招商引资盲目的进行所谓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在这种缺乏种理性认识的情况下,既浪费了金钱,也造就了不伦不类的旅游景点,影响了旅游开发的形象。如黔南州独山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每年财政实际收入不足10个亿的,却打造了“天下第一水司楼”,盲目举债近2亿元,而最终沦为了烂尾工程,无人问津。
        综合上述,我们不难看出要使贵州的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能够良性运作,就一定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效益与长远效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关系,从而推进贵州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使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达到“双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